以青春之我 守护青春之城
人民日报客户端重庆频道代云霞杨倩倩徐瑞王欣悦2022-11-26 12:32

当前,重庆市新冠疫情形势异常严峻复杂,防控工作到了最吃劲、最关键的阶段。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应呼而至,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扛起“硬核担当”,彰显出一股蓬勃的青春力量。

11月14日中午12点,由重庆医科大学组织的疫情防控志愿者25队45名师生志愿者队伍先后抵达渝北区龙山街道和洛碛镇。他们各自分布在18个采样点,28个采样地址,10天来,共完成22万余人次的核酸采集任务。

“战场”上的相逢

重庆医科大学硕士郑博文是土生土长的渝北人,他的叔叔婶婶正好就住在他所支援的社区范围内,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带队老师特意将郑博文安排在该小区负责核酸采样工作。

“平时学业繁忙,加上疫情的原因,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要是在核酸采集居民中发现他们的身影,一定会给他们一个惊喜”郑博文期待地说到。这天,郑博文和同学早早地到达社区穿戴完毕,当得知他今日负责信息录入时他有一些紧张,社区工作人员安慰道:“不用紧张,待会儿会有志愿者协助你的”,但他没想到的是这名志愿者竟是他的婶婶!原来叔叔和婶婶在疫情初始便加入到抗疫志愿者的队伍中,郑博文婶婶说:“我和他叔叔都是党员,既是响应国家的号召,也是作为党员的自觉”。大家穿着防护服,隔着面屏相望的眼神是抗疫“战场”中最美好的祝愿。

据了解,郑博文一直都想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表示,在这次抗疫行动中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力量,他一定会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贡献青春力量。

image.png

郑博文提交入党申请书

“没事,我可以上”

11月17号早上7:00,脱掉外套穿着单衣和防护服的余艳龄在渝北区龙山街道金岛花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本就有过敏体质的她克服了手臂严重过敏,一刻没有停歇,仅仅5小时就完成了近900人次的核酸采样。结束工作时,她面对布满红疹的手臂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没事,我可以上”。她选择的坚守,或许就是勇士的勋章。

image.png余艳玲与带队老师的聊天记录

在核酸采集工作中有个小男孩让余艳玲印象深刻,在男孩做完核酸准备离开的时候,突然站的笔直,向她敬了个礼。她想:“小弟弟心里面大概对大白心怀敬佩和感谢,但他不知道的是,其实我更感谢他,感谢他在这黑蒙蒙的天里带来了温暖,感谢他让我感受到医学使命的荣耀,感谢他让我看到新一代优秀的素质”。

image.png

小男孩在核酸采集后向余艳玲敬礼的画面

双向奔赴的战友情

杨倩倩,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教师,当得知学校召集支援中心城区疫情防控志愿者时,她第一时间报了名。第二日清晨她从大学城出发。

代云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一名护士,13日下午,正在工作的她接到护士长的电话,接到紧急任务:支援重庆医科大学疫情防控志愿者工作,因小区封控原因,已一周没回家的她从解放碑出发。

她俩分别担任重庆医科大学疫情防控志愿队25队的队长和副队长,两个年轻的90后教师,一场两地双向奔赴的抗疫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抗疫一线就是最好的思政课堂”,杨倩倩结合自身专业优势,针对学生们在上岗前表现出的害怕和畏难情绪,以身边人为例讲述了疫情下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在她的带领下重温医学生誓言,帮助学生们尽快实现身份的转变,从容走上战场。image.png杨倩倩给同学们上思政课

“唯有专业才是最有效的防护”,此次疫情传播速度快,病毒传染力强,保障学生的安全是带队老师代云霞的首要任务。“要记住一个原则:污染面对污染面、清洁面对清洁面”,“手套绝不能接触到防护服内层”,“你的帽子没有卷进去,脱的时候容易污染”,代云霞一遍又一遍耐心地给同学们示范和强调防护服穿脱注意事项,在她看来只有专业才是最有效的防护。image.png代云霞督查学生规范穿脱防护服

每天清晨,两名老师都会和同学们一起出任务,代云霞充分发挥她的专业能力,每到一个核酸点位,都会仔细查看区域划分是否合理,工作人员、学生防护措施是否落实到位。针对不合理的地方,杨倩倩则发挥她的沟通特长,善意地向采样点负责人表明来意,并和代云霞一起对区域布局设置、工作流程优化、防护意识提高、人员合理配置等方面提出专业的改进意见,最大程度保证工作人员及学生的安全。她们聚焦专业本领,发挥青春特长。并肩作战,合力谱写战“疫”最强音。

image.png杨倩倩、代云霞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调整不合理布局

手绘图:赵诗玥

责任编辑:蒋云龙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