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素以“泉城”闻名天下。“泉城”这个雅号可谓妇孺皆知,有口皆碑。那么是谁最早赋予了济南“泉城”的雅号?“泉城”又是经何人开始扬名的呢?对此,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当代说。孔孚于1957年在大众日报发表的诗作中多次提到“泉城”;一是民国说,作家倪锡英游历济南,1936年在《济南》一书中,将济南称为“泉之城”。而一些济南地方文史研究者,近40年来追根溯源所得出的结论也是:至今尚未见民国及之前关于济南号称“泉城”的文献。
拥有2600多年建城史的济南,难道“泉城”雅号只有区区不足百年历史?对此,我访问了一些专家学者、查阅了一些资料,想去再往前追寻一下有关“泉城”这个雅号从无到有、发扬光大的蛛丝马迹。
用“泉城”代指济南,在宋代就有了
目前济南地方文史研究界虽然没有搜寻到民国之前记载关于济南号称‘泉城’的正式文献,但我在查阅有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在古代一些文学作品中,用“泉城”代指济南,还是有迹可循的。
比如早在宋代,济南“泉城”雅号就已见于一些名人的作品当中。这其中第一个当属曾在济南任职三年、后任北宋尚书右丞相的一代文豪苏辙,他在告老归隐后,就至少在两篇怀旧诗作中提到“泉城”。一篇是《泉城田舍》:“泉城欲治麦禾囷,五亩邻家肯见分。莫问三吴朱处士,似胜吾乡扬子云。阴晴卒岁关忧喜,丰约终身看逸勤。家世本来耕且养,诸孙不用耻锄耘。”回忆当年就把泉城作为理想的隐居之所,还有邻居愿意把五亩麦田送给自己耕种的和睦邻里关系。另一篇是《逊往泉城获麦》:“少年食稻不食粟,老居颍川稻不足。人言小麦胜西川,雪花落磨煮成玉。冷淘槐叶冰上齿,汤饼羊羹火入腹。五年随俗粗得饱,晨朝稻米才供粥。儿曹知我老且馋,触热泉城正三伏。田家有信呼即来,亭午驱牛汗如浴。吾儿生来读书史,不怬田间争斗斛。今年久旱麦粒细,及半罢休饶老宿。归来烂熳煞苍耳,来岁未知还尔熟。百口且留终岁储,贫交强半仓无谷。”这首作品中的“逊”就是苏辙的小儿子,他本就是在济南出生的,里面写的“归来烂熳煞苍耳”,也是苏辙回忆当年来济南时正值罕见大旱,民间曾有用苍耳熬汤充饥的做法。
我们知道,苏辙与哥哥苏轼都曾主动申请到山东为官,而据史料记载,苏辙申请到济南为官,就是因倾慕济南赛江南的泉水美名而来,而苏轼则是为了离手足情深的弟弟苏辙更近些。另外,当年苏轼在密州(今诸城)任满后赴徐州知州的途中确实也路过了济南,苏辙的儿子们也确实在济南迎接了大伯苏轼的到来,所以可以推断,诗中的泉城指的就是济南。
苏辙在晚年所作的这两首写于1106年,由其亲自辑录在《栾城后集》。只因当时“三苏”的作品被朝廷列为禁毁之列,故尘封较久,导致苏辙用“泉城”代指济南的这个称呼,并没有为太多人所在意,也没再被其他人转用。后来,后人将《栾城后集》收录在《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中,这两首诗才得以传世。
明代永乐大典的编纂者之一王恭,也有题目带有“泉城”标识的诗作《暮春赠别方陈二公游泉城》,此“泉城”应该也是济南,但有没有受到苏辙这些作品的启发,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用“泉城”代指济南的叫法,至少在宋代的一些文学作品里就有了
陈毅元帅对“泉城”雅号的发扬光大功不可没
除了能在古代追寻到一些用“泉城”代指济南的文学作品外,“泉城”雅号的流传还和一些重要人物有关,比如陈毅元帅。
济南人都知道位于老城东南角的解放阁,也都知道“解放阁”三个大字是陈毅元帅亲笔题写的,但很少有人知道直接将济南和泉城雅号划等号的,竟然也是陈毅元帅。1948年9月中秋节前夜发起的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国民党军重点设防大城市的开局,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2021年6月,央视播出建党百年献礼之作电视剧《大决战》,第11集中出现了朱德向毛泽东宣读陈毅最新诗作手稿的珍贵镜头:“鲁南大捷催战鼓,许是英雄猛如虎。今日西进战胶济,泉城活捉王耀武。”这首济南战役中陈毅给许世友的亲笔赠诗,明确将济南称作泉城。这段史实,总政宣传部编研室副主任崔向华在1984年夏拜访许世友时,由许世友上将亲自讲述证实。1948年11月,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委员的丁秋生也在《记淮海大战》的诗作中写到:“泉城鏖战方息,淮海战火又浓”。济南战役结束后,曾在济南攻城部队担任政治处主任的王济生,在部队被授予“济南第一团”后创作的《解放济南》的诗作中开宗明义“泉城自古名扬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陈毅,还是王济生、丁秋生,均非山东籍和济南籍人士,可见当年人们对泉城济南的传播认同。此外,不少山东籍的南下干部,也都在各自的南下行军日记中写到当年从济南出发南下的情景,也都用“泉城”代指济南。
“泉城活捉王耀武”不仅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而且这个过程中和后来随着大批山东干部的南下,都使“泉城”开始名扬大江南北,也为解放后“泉城”雅号在原产地济南更加深入人心、广泛使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泉城路”诞生后,“泉城”成为济南第一城市品牌
当然,真正让“泉城”在今天成为济南第一城市品牌的,则是上世纪60年代“泉城路”的诞生。
1965年1月,济南市人民委员会将西起西门桥,东至青龙桥的西门大街、院西大街、院东大街、府西大街、府东大街、东城根街,以及两侧的一部分南北向胡同合并,改名为泉城路。从那之后,“泉城”一语有了可见可触的实体,有了可常常挂在嘴边、形诸文字图像的依附,其传播的广度、频次和受欢迎的程度迅速提升,成为济南的第一雅号。随后济南开始大量涌现各类“泉城牌”产品,香烟、灯泡、收音机、钟表、洗衣膏、服装、改装汽车、水泥、公文箱、化肥等等不一而足。
如今,济南的“泉城”美名除口口相传外,还进入了不少省市的中小学课本。济南市 12345市民服务热线也将自己称为“泉城总客服”,日夜守护泉城济南,与市民百姓朝夕相处。千泉之水滋润了千年文脉,千年文脉成就了千年泉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如何更好地展现城市文明底色与人文底蕴,创建文明典范城市,不断提升软实力,是我们这一代人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感谢山东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对“泉城”雅号考证及本文呈现提供的支持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