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看山西 | 大同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客户端山西频道付明丽2023-06-21 21:40

1687312832444.png《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21日 第 13 版)

六月,山西大同来到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从大同古城到云冈石窟,从悬空寺到李二口长城,景区里游客如织。

大同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十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有国保单位30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3222处。2022年,国务院《“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出台,大同被列为25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今年,山西省第九次旅游发展大会将在这里举行。

以文兴旅、以旅兴城,大同正围绕建设京津冀旅游康养首选地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速文旅业高质量发展。

做强龙头景区

前段时间,北京游客魏书敏和家人来大同自驾游,第一站慕名来到云冈石窟景区。

“本以为假期人多,景区里会乱糟糟,没想到一切都井井有条。十几分钟就停好了车,指示牌和卫生间的设置也特别人性化。”半天游览,魏书敏意犹未尽,她专门给大同市政府服务热线打去电话,称赞云冈石窟的服务。

云冈石窟景区不仅升级了一系列智慧服务,还不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先后建成了云冈博物馆、皮影演艺馆、云冈美术馆等近10处文化场馆。近年来打造的云冈东山菩提艺术区占地近600亩,更是成为年轻人打卡的“网红地”。

云冈石窟所在的云冈峪,自古为边塞要道,沿线石窟寺、古建筑、近现代煤矿工业遗迹等文化遗存丰富。眼下,云冈石窟大景区建设如火如荼。

“我们以云冈石窟为核心,打造云冈历史文化长廊,将形成连接右玉西口文化、内蒙古昭君文化的边塞文化旅游带,从景点景区旅游转向全域旅游。”云冈研究院党委委员、文旅融合发展中心主任崔晓霞介绍。

长城是大同的又一张文旅名片。大同市境内共有长城493公里,是一座天然的“长城文化博物馆”。大同正加快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长城文旅项目提质升级。

长城摄影爱好者安晋华10余年来见证了长城沿线的变化,“以前有不少土路,很多偏远的军堡到不了。现在,路修得整齐,沿线还建了摄影书画驿站,路上越来越热闹了。”

在大同,主线全长250公里的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已全线贯通,李二口长城、平型关大捷等4A级长城主题景区已建成。60余家高品质“长城人家”民宿开始投入运营。此外,大同还开通了10条旅游直通车。

目前,大同谋划储备了长城项目80多个。将重点推进得胜堡、新平堡、平型关三大核心展示园项目,建设长城驿站、房车营地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继续策划举办长城公路自行车、国际马拉松、艺术家写生采风等活动,推动长城沿线文旅业态融合发展。

大同市正推进基础设施完善、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把云冈、恒山、古城、长城、平型关五大龙头景区打造成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强的标杆景区,持续叫响文化古都、清凉夏都、美食之都品牌。

做新旅游业态

正值饭点,大同古城鼓楼东西街口客流不断。刀削面、铜火锅、羊肉烧麦……这里汇集了大同的特色美食,是古城里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看着门店外停满的外地车,店长戴高伟满脸笑容,他经营的三家店一天能接待300多桌客人,“今年来,客流量多起来了,我们正优化菜品、培训店员,为接下来的暑期做准备。”

饭后,登上古城墙俯瞰,一条条街巷纵横交错,散落城中的古刹寺院风格迥异,尽显大同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彩的融合文化。

传统与现代碰撞。大同古城东南角的念夏艺术中心,黛瓦白墙、落地大窗,颇具艺术气息,5月一开馆便成为古城热门游览地。

念夏艺术中心是大同古城东南邑文旅综合体项目配套的一座现代艺术馆。东南邑是山西省重点文旅工程项目,占据了古城八分之一的面积,这里分布着70余处历史院落。

“院落修复基本完成,我们用的砖瓦都是回收来的旧材料,门牌号也都按照以前的保留下来。”东南邑文旅项目负责人贾艳介绍。

6年前,第一次来大同,贾艳便被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同时她也发现,大同的文旅业态比较单一,“我们希望通过打造东南邑,丰富文化消费供给,为古城增添一些年轻气息。”

未来,东南邑将引入电影院、小剧场、城市文化展等现代文化业态与活动,并汇聚艺术酒吧、音乐餐厅、露营基地等青年潮流类休闲娱乐业态。同时,规划建设两家高端人文酒店,融合本土文化,带动古城文旅繁荣。

怀着对大同文化的热爱,贾艳和团队在引进项目的时候也多了几分匠心,“我们正在全国各地寻找原创店铺和独立主理人。希望未来这里不止是景点,更是一处融入大同人生活的文化空间。”

为培育古城文旅新业态,大同市出台文旅业态发展扶持奖励办法,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以博物馆、艺术馆、文旅消费业态、高端品牌酒店为突破,赋能古城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古城文旅消费集聚区。

近年来,大同文游业态不断丰富,大同博物馆、大剧院、图书馆、美术馆、体育中心等“五大场馆”全部启用,方特欢乐世界、万龙滑雪场平型关红色教育基地等文旅项目备受游客喜爱,火山群、神泉古域、神溪湿地、桑干河湿地公园等一批新业态项目初见成效。

做强市场主体

大同古城鼓楼东西街是一处重要历史街区。前些年,引入社会力量运营,造成层层转租问题,不少院落常年关着门。

优质的文旅资源得不到好的开发不仅是大同古城面临的问题,也是大同文旅开发的共性问题。

去年,大同整合优质资源,成立大同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围绕云冈、恒山、古城三大人文资源,长城、火山、湿地三大自然资源,工业遗址、文体场馆、方特乐园三大特色资源,深度谋划文旅产业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延伸文旅产业链。

“一年来,已经出现可喜变化。”大同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副总经理李惠介绍,集团实施了一系列古城修复项目,培育了实景演艺等主题系列活动,已引入两家国内一流运营团队,进一步盘活文旅资源。

2022年,大同9个重点文旅项目顺利开工,投资26.4亿元。建成24个夜间消费空间和18个露营基地。今年将提速推进总投资164.92亿元的22个文旅建设项目。

抓项目、促消费,文旅市场加速回暖。今年“五一”假期,大同市接待游客 437.72 万人次,省外游客占比18.09%,排名前四的是内蒙古、北京、河北和天津。

在这之前,大同市文化和旅游推介会京津冀专场举办。京津冀三地旅游协会与大同市旅游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相关旅行社签订游客互送协议。会上还发布了旅游专列、京津冀晋蒙在校学生来同旅游奖励政策。

大同与京津冀地缘相邻、文化相近、人民相亲,是山西全面对接京津冀的“桥头堡”。

“今年,我们将重点挖掘京津冀客源、市场优势,释放大同区位、生态、文化等比较优势,走出去、请进来、树品牌,从文化交流、政策扶持、市场开发等方面做好文章。”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孟德昌表示。

当下,大同市正以打造京津冀旅游康养首选地为目标,加快培育休闲旅游、避暑旅游、研学旅游、会展旅游等新业态,推动文旅成为有效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溢出效应的桥头堡、引领发展的新高地。(原文见报有删节)

责任编辑:付明丽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