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育才师生玩转成都博物馆
人民日报客户端四川频道成都七中育才2022-05-19 22:01

一部物化的文明发展史

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

穿过时空的阻隔

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

五月十八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国际博协对此次主题做出的解读中其中一个就是教育的力量。博物馆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主题式、探究式、沉浸式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更直观生动的体验中,全面提升个人素养。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博物馆课程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步入6.0时代,受到各界好评,本次“博物馆日”学校通过与成都博物馆的深度馆校合作,发掘博物馆的五育融合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历史组的庞哲远老师带领七年级9班的同学们在二楼展厅演绎《一画一世界——探寻汉代画像砖的价值》,围绕“劳动创造了历史”这一大概念立意,课堂教学从“遇见·画像砖的自我介绍”“看见·会动的天府画像砖”“洞见·劳动创造历史”三个环节,逐层探寻汉代画像砖的“艺术价值”“史学价值”“精神价值”。在博物馆里,老师循序科学引导,同学们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研究中小组合作,运用了“二重证据法”,描述中勾画历史想象的图景,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博采成都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新都县文物保管所等画像砖展现蜀地汉韵,在对这些画像砖艺术内涵、史学价值、精神源流的探讨中生动描绘了天府文化源远流长的根脉,水到渠成地把课堂的家国情怀倾注在劳动者角色的深情关照中,生动诠释了“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这一主题,五育融合的深度学习在博物馆中真实发生!

艺术组的代涛、王重旺老师带领同学们在成都博物馆中,以画像砖为主题开展了一节与文物深度对话的综合实践课——《汉砖蜀韵》。通过探索画像砖的制作方式,分析画像砖的画面内容和表现形式,总结出画像砖高度凝炼、动态夸张的艺术特点。随后同学们把所看、所学、所悟结合到创新实践中,创造性地将画像砖中的形象,通过DIY橡皮图章,制作并完成了一件件结合“画像砖”元素和其艺术特点紧密相关的作品。并把这些作品拓印在空白的产品上。

在分享环节中,我们看到一张张信封、一把把纸扇、纸伞、一件件体恤……这些创意让现场参观的观众无不称奇,赞叹育才的孩子们综合素养真高!

老师也说,对育才老师而言在世界博物馆日的当天,能在博物馆与同学们一起对话文物,探究画像砖的艺术特点和价值,运用自己的美术创作能力将文物与同学们学习生活结合,传承文物中的力量,是一件永远值得回味的事情。

下面地理组的廖小茜老师带领地理组的孩子们,通过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文物串连起古蜀历史发展的脉络,从地理的角度探究古蜀先民的衣食住行。廖老师首先带着学生在二楼“九天开出一成都”展馆中边讲解边提问,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边欣赏文物边探究文物背后呈现的地理知识。让孩子们近距离的聆听文物的声音。然后她从“民聚古蜀、传承古蜀、钟灵古蜀”三个板块,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文物的相关知识,推测古蜀人衣食住行的情况,并试图解释古蜀人衣食住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而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并再次感悟成都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蜀人特有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

活动最后,历史组李萍老师做了专题分享。李老师介绍了学校博物馆课程开发的历程。学校十多年来在不断的探索中提取经验,坚持“五育并举”,探索教育新途径、新方法。从带学生走进博物馆,到小组合作探究,再到“主题体验式、课题研究式与项目创作式”学习新常态,育才博物馆课程一直在求新求变。特别是2021年学校与成都市博物馆进行馆校深度合作,由13个教研组一起开发的40节博物馆课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博物馆学科拓展课程体系。

一下午的活动,让每位老师和同学都深深被博物馆的力量吸引。磅礴而至,细微及里。博物馆的力量,并不仅在5月18日的这一天,它持续且长久,推动着七中育才的老师与学子们不断向前。

撰稿|庞哲远 廖小茜 王重旺

审稿|臧玲 叶德元

责任编辑:王明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