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公布的第六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中,江西省婺源县溪头乡下溪村、上溪村榜上有名。至此,婺源拥有中国传统村落30个,数量位居全国县级前列。今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公布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名单,其中婺源县作为江西省唯一代表上榜。
近年来,婺源立足“全域皆景、村村是景、村景相融”的特色县情,创新实施“景村”党建工程,将传统村落保护融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先后获评“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走出了一条具有婺源特色的“景村”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的新路径。
“上下同欲者胜”,凝聚“景村”党建引领新力量,打出传统村落保护“组合拳”
“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多元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必须坚持保护优先,促进永续发展。”据婺源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促进传统村落保护提质增效,婺源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景村”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传统村落制度,并明确17类56项具体工作举措,以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压茬推进,确保“村有人管、事有人干、责有人担、业有人创”,形成了传统村落保护的强大合力。
为凝聚“景村”党建引领新力量,婺源结合开展“争当方志敏式好干部”“我是党员我带头”“解放思想再出发、转变作风勇争先”等系列主题活动,由党员认领传统村落保护“微家训”,设立党员服务传统村落保护“微岗位”,将党员岗位设在“每一栋古民居古祠堂、每一座古桥古亭、每一条古街古巷、每一片水口古林”上,将党员服务传统村落保护“微家训”“微岗位”一同上墙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同时,注重引智借力,聘请传统建筑工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担任传统村落保护“岗位联络辅导员”,力促党员立足岗位强保护。此外,灵活设置“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村落保护”等功能型党小组,组建“传统村落保护指导员”队伍,常态化开展古村文化宣传、古屋防火防盗、维修补漏、流转托管、化解信访矛盾等工作,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促进了传统村落保护常态化长效化。
为强化“景村”党建引领新效用,婺源还引导景区企业、特色民宿、农家乐等涉旅行业中的党员致富能手,在带头创业致富的同时,争当传统村落保护“领头雁”,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城乡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持续擦亮“中国最美乡村”金字招牌。截至目前,婺源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7个,古建文物遍布全县,被誉为“徽文化大观园”。
“风雨同舟者兴”,发挥“景村”党建引领新功能,创新传统村落保护“金点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婺源做好县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古村落、古建筑保护专项资金,积极向上级争取相关专项资金,强化财政资金保障。并鼓励利用财政资金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其中,发挥县、乡、村三级党组织的作用,婺源累计争取到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财政保护资金16900万元;思口镇延村和浙源乡虹关村各获得江西省支持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建设整合资金1000万元,等等。从婺源县住建局获悉,婺源先后多方筹措古村古建、传统村落保护资金近3亿元。
与此同时,发挥“景村”党建引领新功能,借助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华泰集团等企业力量,成功开发保护了江湾、汪口、晓起、思溪、延村、李坑等传统村落型旅游景区,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先后撬动社会资金逾13亿元保护古村落古建筑。并立足县情实际,组织专家团队设计30套徽派建筑图纸编印成册,免费提供给群众建房选择;以县人大决议的形式,要求所有村镇新建房屋必须按徽派风格建设,坚持将徽派进行到底,将全县打造成徽派建筑“活态”博物馆。
“传统村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从婺源县发改委获悉,为促进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婺源完善和推广“古屋贷”等金融产品,全面摸清县域适合旅游开发的古村古建资源底数,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全县古村古建生态产品价值进行核算评估,为古村古建使用权、经营权转让及托管提供准确可行的依据。并将“景村”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相关责任落实情况,作为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个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散布全县的3810处古建民居进行全面摸底确权,采取“所有权人和村集体流转一批、乡贤和新村民认养一批、全球招募认领一批、企业开发一批、旅游和民宿开发活化一批”等办法,推动更多的传统建筑得到合理保护与利用。其中,婺源老城区14栋古宅达成了客商认领意向,并启动了乡村古宅全球招募认领工程。
“我们以党支部为主体,通过收储、受让传统建筑使用权、经营权等形式,引进社会资本进行开发、管理、运营。”据赋春镇党委书记介绍,赋春镇严田村党支部将上严田自然村闲置的20幢古民居租下,租期20年,并付清了前10年的租金。眼下,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与严田村党支部商谈托管开发事宜,主要把20幢古民居经营权落实到县旅游股份公司名下,由该公司投资打造民宿集群,做到“古为今用”。通过发挥乡、村党组织作用,溪头乡龙尾村引进步长药业公司“盘活”21栋古宅打造民宿集群,旅游旺季“一房难求”。
“知者随事而制”,培育“景村”党建引领新模式,锻造传统村落保护“聚宝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拓宽古建民居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通道,婺源积极培育“党建+乡村旅游”新兴业态,注重留住传统村落的“形”与“魂”,奋力打造国际乡村度假旅居目的地。“我们大力引进规划设计、市场经营、宣传推广等各类专业团队和人才,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增添‘智动力’。”据婺源县人才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婺源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培育了多元化的古村古建保护利用新模式。一是整村搬迁的“篁岭模式”。篁岭古村通过奏响“整体搬迁、精准返迁、产业融动”三部曲,走好“人下山、屋上山、貌还原”之路,变“砍树”为“看树”、变“种田”为“种景”、变“废宅”为“宝宅”,创造了古村古建保护新经验,获评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婺源古建异地搬迁保护试验区,打通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篁岭通道”,实现了从“衰败村”到“网红村”的华丽转身,跻身江西省“映山红”企业,正在冲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市可期。二是民宿开发的“延村模式”。新时期,一些有情怀、有实力的旅游创客来到婺源,把古民居租下来改造成古宅民宿,“外面五百年、里面五星级”,深受市场欢迎。为此,婺源积极组织乡、村党组织和县直有关部门主动对接服务,为有意投资维修古宅的客商和屋主“牵线搭桥”,促成双方达成意愿,由客商打造经营古宅民宿。如今,乡、村党组织争取社会投资不低于5亿元,维修了数百幢古建筑,形成了延村古宅民宿集群区。三是文旅融合的“江湾模式”。由投资商对居民区内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修缮,“修旧如旧”“建新如旧”,打造新的旅游看点,使得景区与居民区融为一体,拓宽村民就业门路,增加百姓经营收入。江湾村党支部通过此类模式,将古村落保护开发与村民经济利益挂钩,实现了“双赢”,成功创建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四是整体保护的“汪口模式”。汪口村既保护参观点古建筑,又保护非参观点古建筑。投资商出资维修参观点古建筑,汪口村党支部在争取古建筑保护专项资金的同时,拿出部分集体资金对非参观点古建筑全面维修。并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既保障古建筑免遭拆除,又解决村民建房难题。“疏”是将古村部分村民迁到村外新区建房,“堵”是将古村各年代的传统建筑全部挂牌保护。如今,“汪口模式”在婺源三分之一以上的传统村落中得到了推广普及。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古村古建保护利用新模式,并探索“村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婺源传统村落不仅得到了很好保护,也极大地增加了百姓收入,成了“聚宝盆”。如李坑村从事餐饮、住宿、卖土特产的有200余户,户均年收入达15万元左右;篁岭古村周边的篁岭新村、晓鳙村、新建等村庄从事餐饮、住宿、卖土特产的有300余户,户均年收入达20万元左右。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参观体验婺源古宅民宿的游客达110万人,人均停留2.5天,日均消费1400元,实现综合收入13亿元,间接带动就业2万余人,释放了传统村落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下一步,婺源坚持“景村”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扎实开展为期两年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用好中央资金,打造示范亮点,探索和推广一批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
“充分发挥‘景村’党建引领作用,让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全面巩固,使传统村落成为婺源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成为‘建设中国最美乡村、勇当绿色崛起先锋’成效彰显的一个缩影。”婺源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审签:郑少忠
欢迎投稿,投稿请发[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