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
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姜晓丹2023-06-04 17:26

6月2日,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暨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召开。会议现场,举行了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成立揭牌仪式,并为联盟秘书长单位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颁发证书。

图片8.png

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指出,发挥科技创新在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聚焦“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以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为目标,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推动科技创新“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王桂林表示,未来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要在技术供给、人才引育、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金融赋能“五大功能”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技术供给,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加强人才引育,着力培育引进一流人才;三是加强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加强企业孵化,培育科技型高精尖企业。五是加强金融赋能,助力提升转化孵化效能。

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由广州市科技局指导,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牵头筹建,成员单位由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科技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组成,由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担任秘书长单位,首批成员单位包含38家新型研发机构。

创新联盟以“平等自愿、信息共享、共同参与、协同创新”为宗旨,建立新型研发机构与产业上下游资源供需对接、协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围绕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加强新型研发机构相互交流借鉴,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科技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协同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联盟依托秘书长单位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搭建了“湾创产学研”线上小程序,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成果库,汇聚了成员单位的产业化方向、科技成果等信息,实现成果线上化展示、对接,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新型研发机构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融汇点,也是汇聚了创新要素,加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展开 “从1到10”产业技术研发,提速“从10到无穷大”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攻克“卡脖子”难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秦海鸥看来,过去新型研发机构“单打独斗”,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产业对接等方面“从 0 到1”,踩过不少“坑”。而企业的技术需求也可能涉及多个交叉学科,不是某一个研究院可以解决的。通过成立联盟,打造湾创产学研小程序,举办高水平对接会等举措,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在跨学科研发上“接力”。

联盟聚合广州市几十个新型研发机构,并邀请产业链链主单位、国企、科技企业等参与,以数字化驱动,对产业和应用场景进行研究分析,链接、梳理广州近80家大院大所的技术成果,与上万家高企、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预匹配。“线上数字化匹配,结合线下交流对接,形成一个优中选优的良性循环,让技术撮合更高效、精准、高质量,让成果转化从以前的小概率合作事件变成大概率合作,更体系化地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从 0 到1、1到10、10到 100 的过程,打造一个围绕科技企业、高水平研究院成果转化的闭环和生态,助力新型研发机构握指成拳、聚沙成塔、抱团成长。”秦海鸥说道。

“今天成立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主要作用一方面是加强新型研发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多个学科领域的思想碰撞;此外,通过联盟加强新型研发机构与产业上下游的资源对接,成为新型研发机构链接产业资源的桥梁和纽带,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向市场、走向产业,实现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的协同发展。”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院长于广平说道。

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专题分享环节,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湖大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究院(广州增城)、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享了在核心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的经验和成功做法。

大会现场还举行了“产—学—研—金对接交流会”,由企业“张榜”发布需求,研究院现场“揭榜”。

责任编辑:姜晓丹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