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龙门景区。梯子崖景区、明清古街、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依次分布
本文摄影 卢鹏宇
鱼跃龙门和禹凿龙门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而它们就发生在黄河龙门段。
在河津市龙门村村史馆,一张黑白旧照片吸引了记者注意。画面中,大禹庙依山而建,龙门渡口停靠着一只只货船。
龙门曾是黄河中游著名的航运码头。黄河水从晋陕大峡谷奔涌而来,到了龙门段倾泻而出。之后,河道拓宽,水速减缓,具备了航运条件。
旧时,龙门航运发达。清朝时曾设“龙门镇”,五里长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生意红火。每年春秋两季都有大禹庙会,各地客商接踵而至,洽谈生意,河面上数百只船只穿梭往来,蔚为壮观。
而在照片之外,如今的龙门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货船也变成游船。游走龙门,从山上到水上,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黄河文化。
黄河石门
黄河石门
登上禹龙号游览船,从龙门码头逆流而上,泛舟黄河大峡谷山水画廊之中,鸽子庵、梯子崖、擎天柱等遗迹分布两岸。不到半小时,就能到达黄河最窄的地方——石门,那里水面只有38米宽。
龙门地势险要,水流湍急,自古就是西北屏障、秦晋咽喉。以前只能靠木船摆渡,千百年来两岸交流十分不便。70余年间,一座座大桥飞渡两岸,铁路桥,公路桥,禹门口黄河大桥,还有最早的铁索桥、石墩桥……黄河天堑变通途,龙门也成了一座天然的桥梁博物院。
黄河铁路桥
远处为禹门口黄河大桥
龙门自古就是一处重要的军事关隘,从秦晋韩之战开始,战火不断。这里也留下许多红色故事,从抗战时期的禹门口保卫战到解放战争时期王震、杨得志司令员率部渡河西进,解放大西北,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龙门景区的一处处景观雕塑再现了这段岁月。
只有培育新业态,才能延续古渡风采。去年8月,龙门村引入专业的运营团队,打造明清文化古街,丰富旅游项目,初见成效。今年“五一”假期,龙门景区每天接待一万多名游客,周末也有三四千人。
黄河流经山西近千公里,分布着不少像龙门这样的古渡口。岁月变迁,船工的号子早已远去。如今,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一个个古渡灿烂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