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农村,我学农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就想在农村拼出一片天地、干出一番成就、造福一方百姓。”今年33岁的沙湾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茅茅说。2019年,农学专业出身的张茅茅开始在太平镇担任分管农业的副镇长,通过学中干、干中学,他逐步成为基层农业农村工作的业务骨干和行家里手。他深刻认识到:基层工作办法始终比问题多,面对困难时永远都不能退缩,要用“钉钉子”的精神和“安专迷”的作风来寻求突破、成就自我。
早春二月,四川不少地方还在“倒春寒”,乐山沙湾区太平镇却是春意盎然,花枝招展。乘着“镇村建制调整改革”的春风,做实“后半篇”文章,沙湾区将农旅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让太平镇草木不生的石缝开出“红花花”、长出“金果果”。鲜艳的桃花、醉人的红果参、多汁的水蜜桃让游客流连忘返,“石缝经济”也让村集体和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农业是国家和人民的根基,不可弃、不可废,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脱颖而出、乘势而上,关键还要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来保障。”张茅茅说。太平镇绿化村、罗一村、挹峨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基本不适合庄稼种植。但目前1.6万亩的川佛手种植基地、3000亩的柔毛淫羊藿采种育苗基地就建在了这片喀斯特地貌上,硬生生的“让石头缝中长出了金果果”,形成了沙湾区两大道地中药材支柱产业。而这,就是时任太平镇副镇长张茅茅充分利用农学专业知识,会同产业博士工作站专家人才,苦心钻研、协调联动、科学指导的成果。
“群众无小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始终坚定为民服务的理念。”张茅茅说。在太平镇任职期间,了解到太平镇挹峨村等几个村长期面临枯水期缺水的问题后,积极到村调研实际情况,主动对接水务部门,跑项目、争资金,先后累计“跑”回200万元的安全饮水项目资金,彻底解决了500余名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为群众办了实事,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我现在走到这几个村,都很自豪。”张茅茅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年轻干部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要在增总量、提质量、优结构上下功夫,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全方位培养各类干部人才,让专业智慧的力量,推动乡村更好更快发展。
为深化乡村振兴干部人才的培养培育,沙湾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开设乡村振兴专题培训,以“乡土人才+专家教授”的模式研发产业规划、集体经济发展、农村家庭能人培养、种养殖技术等精品课程,累计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班19期,培养年轻业务骨干、农业专业能手、乡村振兴人才等3500人次。“通过乡村振兴学院体系化、专业化的培训,让我们将‘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机结合,对年轻干部的专业素养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张茅茅说。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沙湾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游堃说:“组织部门将不断完善干部培养体系,强化系统培养和分类施教,推动干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并为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推动广大年轻干部乘风破浪,勇担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