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轻拂,水清岸绿。西山村的“清华乡村书院”宛如一本翻开的厚重书籍,倒映在清澈的湖面上,记载着清华大学帮扶南涧县的生动故事。这里,留下了清华大学派驻西山村的5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的“足迹”。
第一任工作队长王风潇,把群众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挖掘跳菜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化村。
第二任工作队长沈正波,通过定期开展专题素质培训、组织外出调研学习等,不断提升村民的素质,努力培育更多乡村建设的“领头雁”。
第三任工作队长俞逸晨,有力推动南涧县水木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发展阳光玫瑰、小枣等特色种植,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第四任工作队长曾繁尘,协调推进西山羊大村污水管网及周边环境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
现任清华大学派驻西山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汪鑫表示,将接过清华大学定点帮扶西山村的接力棒,坚持以“抓党建、强组织,抓发展、促增收”为主要工作思路,接续办好“西山讲堂”,坚持“四育四强”,通过入户走访、召开群众会等,强化基层治理。
清华大学中外支教团进行励志教育
清华帮扶情意浓,自2015年起,5任“第一书记”接续抓西山村“五大振兴”,为该村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清华大学的帮扶下,西山村形成了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基础,以水果、文旅产业为新引擎的“一体两翼”产业格局,同时借助城郊区位优势,将特色水果采摘、特色农家乐、南涧跳菜非遗活态展演、田园风光、土林风情融为一体,通过“党总支+民族文化+产业振兴”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富民兴村之路。
“清华大学帮扶我们西山村以来,我们村在教育、产业、项目建设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乡村振兴工作站第三期建设也正在实施。相信在清华大学的帮扶下,西山村会越来越好!”南涧镇西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维标高兴地说。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校友会
为南涧修建的铅厂小学揭牌
巍巍无量山,悠悠清华情。学校各部门全力支持、用力帮扶,在清华附中、清华第一附属医院、清华资产管理公司和清华校友等的帮助下,西山村在教育、医疗和产业上成效十分明显。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
在南涧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筛查
2018年开始,清华附中在南涧县设立“清华附中南涧创新实验班”,遴选南涧优秀学生加入“成志英才培养计划”项目。
清华附中南涧创新实验班
部分学生参加夏令营
2019年起,每年选派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分别在南涧一中、南涧镇中学全职支教。
清华大学教职工实践支队到访南涧
2022年,清华大学实施教育托管帮扶南涧一中项目。清华第一附属医院在南涧县开展儿童先心病筛查救治工作,现已辐射大理州12县市,逐步形成了当地政府、基金会、清华第一附属医院三方联合的医疗帮扶“大理模式”,已在全国有效推广。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南涧县开展先心病救治帮扶工作中,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帮助南涧县妇计中心成立新生儿科,实现了南涧县新生儿科从无到有的突破,弥补了多年来县级医疗机构新生儿科不能住院治疗的短板。同时,派专家到南涧县妇计中心进行不定期“手把手”带教。
乡村振兴路上,清华派出人员在南涧接续奋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南涧县西山村建立“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王亚华教授受聘南涧县乡村振兴发展首席顾问,期间形成《南涧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南涧文旅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为南涧茶产业和文旅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西山小学学生赴北京参加研学活动
清华大学发挥企业的优势,联合调动校友、社会资源,共同帮助南涧发展,有力促进茶叶、无量山乌骨鸡产业转型,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让贫困群众实现增收,探索出一条可持续、造血式的扶贫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