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专线”里,有一座城市的温暖
光明日报微信公号汪灿2024-04-13 19:36

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又被称为“背篓专线”。每天首班车时,在石船、保税港两个站,都有一群老人背着背篓、挑着扁担,搭乘地铁去市区卖菜。“背篓专线”成为这座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640_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webp (6).jpg

但前不久,有网友建议“背篓专线”在早高峰禁止乘客携带菜筐,因为背篓“会占用过多空间,给其他乘客的出行带来困扰”。重庆轨道交通回应称:只要物品和行为合规,就不会干涉。这一回复,让网友们纷纷点赞。

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方便人们日常出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的确,在我们的印象中,乘坐地铁的乘客,多是手提公文包、背着双肩包或单肩包、步履匆匆的上班族,背篓、菜筐、扁担与地铁场景有些“违和”。而且,在高峰期,这些体积较大的物件确实会占据更大空间,对其他乘客造成“积压”。也因此,建议在高峰期禁止携带菜筐的网友,不能说毫无道理。

640_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webp (7).jpg

但也要看到,地铁公共交通工具的底色,决定了它应最大化接纳和服务所有人,不能轻易拒绝某一群体。地铁接纳公文包、双肩包,也应当在安全运营的前提下接纳背篓扁担;地铁欢迎奔波忙碌的中青年上班族,也应欢迎卖菜养家的老年菜农。大家都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也是城市的建设者,理应在日常出行等基本权利和公共服务保障上,享受一视同仁的待遇。

至于背篓扁担带来的不便,一方面,需要其他乘客更有同理心和包容心去接纳。人们需要认识到,公共生活不是非黑即白的,公共管理也不能管到任何一个角落,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一些地带和空间,需要靠不同群体之间彼此去理解、包容和磨合。在地铁这样的公共封闭空间里,给自己带来不适的人和事是很容易出现的,正如重庆地铁方的回应所说,“只要合规”,我们就不能总抱有一种“治理洁癖”思维,指望“一禁了之”。禁止是容易的,但生活的复杂性、不同人们的生存状况不会因此而消失。

640_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webp (8).jpg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对那些与我们不同身份、职业、处境的人们,更多些理解、包容,甚至忍耐。理解他们的不易,就是理解我们自己;看到他们的辛苦,就是承认劳动的价值、劳动者的伟大。

另一方面,公共服务单位也要推出更细致的人性化管理,为菜农们做好服务保障,这样也能消解掉背篓扁担给其他乘客的部分不适感。据报道,为了方便菜农们上车,首班车发车前,地铁工作人员会早早地把扶梯打开,并会提前通知老人准备下车的到达站,请工作人员随时照应。4月3日,4号线石船、保税港两个站还开始试点上线方言播报。这些举措,便利了菜农们,其实也加快了地铁通行效率,改善了其他乘客的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网友建议高峰期禁止背篓上地铁后,绝大多数网友都表达了支持背篓族的态度。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背篓专线”的开通、地铁方为菜农们开设的特色服务及其不卑不亢回复网友的态度,都让人看到了与主流价值观相向而行的温情与温暖。而最终受益的,不仅是靠种菜卖菜为生的城郊老人,也包括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人们。因为新鲜采摘的蔬菜水果,让菜农们的钱包鼓起来的同时,也更具性价比地丰富了千千万万城市人家的餐桌。

这也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既有规范成熟的管理规则,也有人文底色的温情体恤;既追求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也呵护人间烟火气;既看到匆匆向前的群体,也不忘等一等那些“慢慢走”的人。

责任编辑:雒健晴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