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新能源汽车智能创新发展大会在浙江嵊州市举办。专家学者、行业代表集思广益,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建言献策。
这个大会缘何花落嵊州?近年来,嵊州大力推进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培育动力电池、汽车零部件、高端电机等标志性产业链,相继引进了比亚迪动力电池、海威汽车、晶越半导体等重大产业项目,形成以动力电池系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为主体的新能源装备“万亩千亿”产业平台,产值规模已超300亿元。目前,“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已入驻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19家,聚集新能源装备规上企业92家。此外,嵊州还与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团队保持密切合作,加快共建长三角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长三角新能源产教融合研究院。
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和重点项目的支撑。近年来,通过举办“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全球创业大赛嵊州新能源装备专项赛,嵊州引进了一批新能源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创业项目。为进一步构筑嵊州引才聚才“强磁场”,打造校地合作新篇章,会上,嵊州市长三角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揭牌,并举行了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及委员聘任仪式。此外,一批校地合作项目、产业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为嵊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表示,通过政校企的协同发展,推动人才培养,打造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为嵊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大项目大企业落户嵊州,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大会交流发言环节,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立足新兴产业,共同深入探讨新能源汽车智能创新的未来发展。
作为嵊州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比亚迪新能源项目总投资达130亿元。2024年,比亚迪如何把握新的发展机遇“一路疾驰”?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杰指出,在夯实电动化上半场的同时,比亚迪加快智能化下半场的创新引领。未来,智电融合的整车智能是发展方向,只有打好电动化基座,才能建好智能化的高楼。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晓东介绍,面对多重挑战,上汽集团坚持创新转型战略,以“强劲心、智慧脑、敏捷身、低能耗、轻松行”等五个方面为重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产学研方面,上汽集团还借助同济大学的科研实力和人才优势,促进智能驾驶、车联网、节能与新能源等技术的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汽车产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选择,而商用车实现碳中和面临众多挑战,是汽车及交通领域减碳的难点。”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表示,技术创新是零碳商用车应用的关键前提,政策保障是加快商用车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能源协同是商用车迈向碳中和的必然要求,要以典型应用场景需求为牵引,加速绿色零排放技术落地。
此外,大会举行了院士专家产业发展座谈会、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创业对接会,进一步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会嘉宾还走访了比亚迪、海威汽车、越剧小镇等地,进行产业、人文调研。
(郭妍廷、项宁宁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