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从“波依阔”到“曲棍球之乡”的蜕变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融媒体中心白莉莉2024-05-25 20:10

2024年男子曲棍球亚洲冠军杯赛将于9月8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拉开帷幕,说起曲棍球,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中国“曲棍球之乡”——内蒙古莫旗,这里曾经创造出“一个自治旗,半支国家队”的辉煌,今天记者就带您一起探寻曲棍球源乡的秘密,这里是如何将“波依阔”运动发扬光大,让它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认识的“曲棍球之乡”。

fffdbaeae10fc9ac964420fbf1954e39_.jpg

莫旗曲棍球队员在寒冷的冬季练习冰上曲棍球

曲棍球之源

传统曲棍球,在达斡尔语由两部分组成,球棍叫 “波依阔”;一般选用根部自然弯曲、枝干笔直的蒙古柞制作而成;球叫“颇列”。球有三种:用动物毛搓制而成的毛球、杏树根砍制而成的木球、火球。生长在这里的人们都知道“波依阔”运动。

莫旗阿尔拉镇被誉为“曲棍球源乡”,1974年10月国家体委杨明训等人到莫旗调研考察后,准备着手组建了第一支现代曲棍球队——莫旗曲棍球队,当时阿尔拉中学有四人入选;现代曲棍球就此在这里开始诞生发展。随着1976年,中国第一支男子曲棍球队,1981年中国第一支女子曲棍球队先后在莫旗成立。至此,达斡尔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波依阔”正式转身为中国现代曲棍球运动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4f3aec9ca3c597b0c5099a6bc7d1cbce_.jpg莫旗的孩子们在草地上练习传统曲棍球

曲棍球之路

一种运动在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经久不衰的发展,不仅仅是群众的热爱,更是有志者的坚持,据莫旗老队员介绍:莫旗曲棍球队从1974年组建以来,走过了艰难起步、艰苦创业、成就辉煌等曲折的发展历程。在1981年以前莫旗曲棍球队都是居无定所,住过马车店、旅店、废弃的空房,其它单位的闲置房,学校的教室、借用个人住房、走训等,可谓是冬天寒风吹,夏天蚊虫咬,吃的更差,运动员自己在所住之地打灶做饭或吃职工食堂,标准很低,还不如个人家吃的好,运动员经常到亲属家或朋友家去改善伙食。力量训练器械大部分是自制的,用东方红车轮做杠铃,用压磨水泥的铁球做哑铃。

一直以来球队处于业余队状态,训练经费不足,队员没有工资,大部分运动员在已经有了工作单位之后,还是放弃了难得的工作岗位,依然在没有个人出路保障,没有个人收入的业余队里坚持训练。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老一代曲棍球创业者的无私奉献、不畏艰难、执著追求的精神,他们在艰苦的训练生活环境中,在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同时,创立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永不言败、团结如一、无私奉献"的曲棍球精神。这一精神不但被后来曲棍球人们所传承,也成为达斡尔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辈的坚持、历史的足迹,让曲棍球运动在莫旗扎根沃土,如今莫旗以曲棍球运动为根基,不断建立健全曲棍球培养机制,目前在莫旗教育领域已经建成的曲棍球后备人才学校达27所,还在逐步完善中,预计今年五一之后达到全旗各学校全覆盖,按照曲棍球十年规划中的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推广曲棍球运动,将梯队培养划分为四个阶段“雏鹰计划(6岁-9岁)、飞鹰计划(10岁-18岁)、精鹰计划(内蒙古一、二线队)、雄鹰计划(国家队)”,坚持梯队建设、梯次培养的理念,坚持从娃娃抓起,全面铺开曲棍球后备人才学校建设工作,开发编撰地方曲棍球教材,把曲棍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让曲棍球运动在莫力达瓦这片热土开花结果。86f365254966707611ff762147f36f59_.jpg莫旗各曲棍球基点校在打友谊赛 以赛促练

曲棍球之光

40多年来,莫旗源源不断培养了大批曲棍球运动人才、教练人才,先后有200多人入选国家队,向其他省市输送50多名教练员、200多名运动员,1989年被国家体委授予“曲棍球之乡”荣誉称号。2006年,达斡尔族传统体育项目曲棍球比赛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1976年到现在已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五十多个冠军(含两届全运会冠军)。2006年有三名莫旗籍队员入选国家队,在多哈亚运会上获得男子曲棍球比赛亚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国家男子曲棍球队主力阵容的11人中有7名莫旗籍运动员。

努力在先,荣光在继,内蒙古莫旗不断夯实运动根基,让曲棍球运动在这座小城发扬光大,目前,全旗各部门正处于备战状态,举全旗之力备战2024年男子曲冠球亚洲冠军杯赛在莫旗举行。

责任编辑:张枨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