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梦呜苗寨风景区,木制吊脚楼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民族服饰,三三两两的游客在挑选,为旅拍做准备。
“单独租衣服是两小时50元,包拍摄298元,假期时很多外省游客来体验换装旅拍,最忙的时候一天能接八九十单。”印象梦呜店长小杨告诉记者,“我们的优势就是除了常规款,还有我们公司工坊提供的特有款式,很多游客会专程冲着特款来我们家。”
小梁所说的公司工坊,是广西柳州彩云苗艺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位于融水县城的“彩云苗艺非遗生活美学馆”。
走进工坊车间,墙壁上五颜六色的线筒,和过道走廊悬挂的各式少数民族服饰使工坊充满了艺术味道。十几名女工裁剪布料、踩缝纫机各司其职。
据介绍,工坊产品包括几大系列数百个品种,年产值最高时近500万元。工坊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吸纳当地留守妇女作为彩云苗艺非遗工坊制作苗绣的“绣娘”,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带动少数民族绣娘居家灵活就业,为绣娘们创造了近百万元收入。
依托工坊,苗绣如何走的更远?在执行董事李伊园办公室,有一句标语十分醒目——“手艺为本,传承为先,创新发展”。
“这一张绣片,一个绣娘要绣半月,每张售价1500元,这还只是一张绣片的价格,如果全衣都用手工织绣,价格要上万。”李伊园抚摸着绣片告诉记者,手工绣有着机绣无法比拟的细腻,但高昂的人工成本常使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而与此同时机绣的纹样却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
机器绣花还算不算是苗绣?作为土生土长的苗家女,在李伊园的记忆中,绣娘们在田间地头、火塘边趁闲暇掏出绣片绣花是传统苗绣的底色,“我们专业的一眼就能看出机绣和手工绣的区别,机绣总觉得少了点灵魂。”很长一段时间里,固守手工绣也使得工坊发展步履维艰。
一次外出交流,一位教授的话深深打动了李伊园。“机器也可以绣传统纹样,可以做传统版型,按照传统裁剪,只要还遵循苗绣的章法,机绣也是传承。”
“最好的传承保护就是让更多人了解、熟悉、用上苗绣,我们要在理想和企业活下来的现实中取个平衡。”如今的工坊,除接少量手工绣订单之外,大量运用机绣绣片,有效降低了制衣的人工和时间成本,一次接数百件的单子也毫无压力。
在技术革新之外,工坊还对传统服饰的材质、样式等做了微调。传统的苗族百褶裙材质较硬不耐洗,穿着舒适度不高。为适应现代穿着要求,工坊改良成了更加柔软舒适的材质。过去的男性苗族服装没有绣花,但如今工坊也会在男性服饰上做些绣花元素……
“服饰是一直随着社会发展在变的,苗绣纹样有特定样式讲究,服饰有相对固定的版型,绣法有固定技艺,我们都会保留传承,但除此之外比如布料、颜色、款式我们也会根据现代的审美、需求进行改良,这样才能让苗绣更有生命力。”身为苗绣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伊园对苗绣有很多思考。
在李伊园的苗绣工坊,女工正在缝制民族服饰。
创新不止于此。除了制作少数民族服饰之外,工坊还积极将苗绣元素融入日常服装、文创等更多元化的产品。在附近的苗家小镇小学,孩子们就穿着工坊制作的苗族校服。远在广东,也有不少企业工作人员用上了工坊制作的苗绣的手腕垫、公文包……
李伊园办公室陈列的《苗侗之乡》《配色事典》等藏书,传统百褶裙、传统上衣等藏品都是数十年积累的见证。
其实早在2000年,李伊园就曾创业成立小工坊制作苗绣文创产品,然而苦于当时的市场环境还不成熟,李伊园的创业之路被迫中止。
这之后,李伊园做过导游,卖过保险,而她也坚持每年都前往贵州等地做苗绣的实地调研,深入了解苗绣。
2014年,李伊园辞去当时的工作,再次成立了工坊,还在朋友的建议下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
随着国家对非遗传承保护越来越重视,李伊园的二次创业有了完全不同的走向。2016年,彩云苗绣工坊进驻融洲风情苗族文化风情街,享受免三年店铺租金的优惠政策。此后,更多苗绣相关店铺在风情街陆续开张。这些年,越来越多群众对非遗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2017年,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李伊园带着苗绣作品远赴伦敦参与中英文化交流。“一群老外看到我们的民族服饰都一脸惊艳的夸赞,也是从那时候起更加坚定了我做事业的信念,我想为宣传我们的非遗多做一点。”
在工坊另一侧,简易的摄影棚和讨论桌就是李伊园的又一“战场”。平日里,她和公司的绣娘们会一起商量设计产品,也会在这里化身摄影师拍摄物料,在自媒体平台推广宣传苗绣。如今,工坊的产品还远销香港。
苗绣工坊女工在交流制衣细节。
“很多人专门定制小的文创产品要求用手工苗绣,就是图个文化的感觉。”李伊园边说话边拿起香包绣起来,“这周有研学活动,我要先把样品做出来,供教学用。”
在工坊车间楼下,宽敞而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室就是开展研学活动的场所,不同年龄段的人在此学习了解苗绣文化、技法等。工坊自2020年来开展研学活动,已开展活动20次,接待2000人次。
“传统文化一定要守正创新,多走出去才能更好地继承发展。”李伊园笑着说道,“为此,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培训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