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儿子就能出院回家了。舍不得你,过来跟你告个别。”
趁着儿子刚挂上吊瓶的间隙,61岁的王宏梅走出病房,来到住院部旁边的一间厨房里,专程跟段秀荣打声招呼。
“回去好好管娃——最好,咱再也不见。”
朝夕相处3个月,64岁的段秀荣看着眼前的“老姐妹”,道出自己最深沉的祝福。
这里是陕西省人民医院,距住院部大楼几十米远,有一间20平米的“共享厨房”,紧挨着医院大食堂。最常来做饭的,是院里血液科、肿瘤科的病人和家属。
化疗期间,很多病人吃不下饭,家属就来自己下厨,做一些清淡可口的饭菜。最多的时候,这里每天能来上百人。有些患者治愈出院后,病情可能会波动,他们再次入院,家属也会再次出现在共享厨房里。
“再也不见”——
是这方天地里,最大的温柔与最好的祝福。
段秀荣,大家都叫她“段阿姨”,是共享厨房里“最忙的人”。自2022年10月8日医院开设共享厨房后,段阿姨就在这里上班了。
每天早上7点,她准时上岗时,菜品经大食堂初步清洗,已送到了共享厨房里。段阿姨和同事们挽起袖子,开始二次整理——
每根菠菜,切掉长根;每片木耳,搓净褶皱;每个香菇,剪掉尾巴。土豆,切成细丝,泡在水里;西蓝花,掰成小瓣,放进篮筐……段阿姨和同事准备着菜,还抽空熬粥、蒸饭、热馒头、切好葱姜蒜末,把所有食材洗净、切好、备齐。
“家属一来,就能直接下锅。他们时间紧,连炒菜这一会儿功夫,都是挤出来的。”段阿姨说着,将手中切好的豆腐块放进冰箱里。
常来这里做饭的,大概有三类情况:肿瘤科等病人,饮食口味有特殊禁忌;长时间治疗经济负担重,自己做饭更便宜;外地患者来西安吃不惯,想念“家的味道”。
“不管哪种,我们都欢迎,能帮就帮。”段阿姨说,“他们在前方,跟病魔搏斗。我们帮不上忙,只能在后面,加油鼓劲、做好后援。”
上午11点,迎来一天中最忙的时段。陕南小伙子刘宇浩,拎着饭盒来给母亲做饭。在今天23种菜品中,他挑选了1块豆腐、5朵木耳、1个西红柿、1片白菜、2根油麦菜。热油下锅,“滋啦”一声,葱香味飘了起来。
“外面的菜,油腻、盐大,来这里做饭,图个清淡可口。”两个月前只会烧水的小伙子,现在炒菜、煮面,已经颇为熟练。
不一会儿,共享厨房里6个灶台前,全部忙碌起来。为儿子做蛋炒饭的阿姨、为父亲煲豆腐汤的姑娘、为妻子炒西红柿鸡蛋的大叔……一餐一食,人间烟火。小小的厨房里,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起,暂别病房的苦痛,只关心眼前的粮食和蔬菜。
角落里,是来自南方的李秀珍,家里亲人患有白血病。她把煲好的蔬菜粥装进饭盒,小心翼翼地拧紧盖子。
亲人每天“点菜”,李秀珍每天“接单”。面对病情,人们会感到无助;但“想吃啥就做啥”,却可以“自己做主”——入院就医的生活里,就这样多了一份倔强、一份坚韧。
“我来做饭,说明病床上的人,还能吃饭、想吃饭、有劲吃饭。想想,也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李秀珍的乐观,是送给自己,也是送给屋内埋藏进烟火气里的所有人。
每天,共享厨房从 7:00 营业到 19:00,一日三餐,寒暑不辍。为了让患者减少费用,厨房免费提供锅、刀、油、盐、酱、醋等用具、调料。所有食材,都“零加价”售卖——
豆腐可以切成一小块,仅售4角钱;大白菜可以只掰一片叶子,够用就好;胡萝卜、莴笋,“要多长,切多长”……
“在医院内开设共享厨房,我们是全省第一家。”陕西省人民医院总务处副处长孙乃春介绍,运行一年多来,算上水电、食材、人工等成本,共享厨房开支多于进账,目前整体亏损约10万元。已有3.9万人次在共享厨房做饭,每餐人均花费 3.1 元,远低于大食堂的消费水平。
“‘不盈利’是原则。如何保本,我们还在摸索。”孙乃春说,“我们会竭尽全力,把共享厨房坚持开下去。”
傍晚时分,送走今天最后一位做饭的家属,段阿姨准备下班。在医院角落里这个“火热”的港湾,她虽忙前忙后,却不觉得累。抬起头,看见夕阳染红了半边天。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报道中涉及的患者与家属,均为化名)
记者:高炳
摄制:王姿予 马力木 谷林蔓
监制:龚仕建
统筹:张铁
出品: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
鸣谢:陕西省人民医院
值班编辑: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