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盛夏,宁夏枸杞进入采摘期,历经冬歇、春生的枸杞果实挂满枝头,一片片鲜艳的红色映靓“中国枸杞之乡”。近日,记者一路跟随宁夏农林科学院组织的“走基层看农科”主题采访团感受宁夏农林科学院以新质科技力支撑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
在宁夏,农业如何以“质”致远?“作为全区唯一的农林科研单位,以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是宁夏农林科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宁夏农林科学院党组书记罗成虎振振有词。
科技赋能 宁夏“枸杞”成为一张红色名片
在芦花台现代农业综合科研试验基地,一颗颗鲜嫩欲滴的枸杞经茨农之手从田间采摘,到历经纯化水的细致清洗,接着榨汁、生产成有营养价值的产品投入市场……这离不开宁夏农科人的不懈努力。“从‘宁杞1号’到‘宁杞7号’新品种,再到宁农杞15号,经过30多年的不断辛勤耕耘,枸杞品种不断推成出新,不仅解决了枸杞品种单一的困扰,也提高了宁夏枸杞单产,亩产量超过300Kg,已在全国推广108.66万亩,实现了枸杞品种的多样化种植。”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所安巍研究员表示,为了加快新品种选育和推广,解决良种种苗繁育效率低等问题,我们建成1个国家级枸杞种质资源库,3个自治区级的良种繁育基地,创建了微型扦插快繁技术,实现了周年繁育,繁育成活率由30%提高到83%。
同时,针对管理技术与区域生态不匹配、种植效益不高等问题,宁夏农林科学院结合枸杞良种适应性制定了枸杞良种种植区划布局、研究了篱架栽培、精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高效栽培技术,攻破了新垦荒地、沙漠、盐碱地、戈壁滩、高海拔地区等不同生态区栽培技术; 创建了枸杞适宜规模化生产种植模式,集成示范“规模建园、篱架栽培、精准施肥、定额灌溉、病虫防控、量化修剪、制干工艺”等 8 项核心技术,并在全国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非耕地高效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近年来,宁夏农林科学院聚焦“六特”优势产业发展,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前沿、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以推动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为路径,创新优化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以新质科技力支撑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科技扶贫指导员、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等主动投身全区“三农”主战场,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为己任,探索建立“科技支撑九种模式”,面对面讲解技术、手把手传授经验,强化科技推广服务,助推“五个振兴”,努力做到“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农林科技支撑。
科技赋能 助力葡萄酒“当惊世界殊”
提起“塞上江南”宁夏,人们会想到沙漠、黄河、羊皮筏子、中宁枸杞、盐池滩羊肉、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物产丰盈、特色明显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这是一张让宁夏对话世界、让世界认识宁夏的“紫色名片”。
位于北纬37度至39度的贺兰山东麓,具有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量少、昼夜温差大等优势,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
“但由于地处中国内陆,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现有主要栽培品种以欧亚种酿酒葡萄品种为主,这些品种在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需埋土防寒才能安全越冬,而埋土防寒不仅造成生产成本升高,也会对葡萄树体造成机械损伤,同时增加对劳动力的依赖。”宁夏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副研究员徐美隆表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致力于免埋土酿酒葡萄品种的引选和新种质的创制研究工作,2014年开始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等教学科研机构引进抗寒旱葡萄种质资源,通过系统评估,筛选出北红、北玫、北馨、北玺、11-13-161、11-13-224、卡托巴等多个可在产区露地越冬的酿酒葡萄品种(系),并在产区推广应用。
同时,针对免埋土酿酒葡萄品种(系)的栽培特性以及宁夏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宁夏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葡萄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葡萄团队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提出并构建起免埋土酿酒葡萄品种栽培技术体系,为更好推进免埋土葡萄品种(系)在宁夏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科技赋能 小菌菇“蹚出”乡村产业振兴康庄道
初夏时节,走进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隆惠香菇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眼前摆满香菇菌棒的安置架整齐排列,根根菌棒上密集生发出的香菇个个圆润饱满,状如一朵朵小伞。
2024年大武口区政府与宁夏农科院建立合作机制,并以此为纽带,强化东西部合作,促进大武口区香菇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发展产业,技术是关键。“我们跟当地政府协同,让老百姓利用好老旧温棚,走出一条致富路。”宁夏农科院对外处副处长任怡莲同志作为挂职到大武口区干部,针对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围绕产业链条协调建立创新机制,组织建立产业发展规划,主张建立"六统一分"产业模式。挂职期间常常深入生产基层,培训技术骨干,提升棚设管理水平。同时联合福建、上海食用菌专家和本土人才,引进新品种,研发增产营养液能增加10~15%的产量,团队研发的菌渣饲料化、肥料化,建立食用菌循环发展模式,提升产业技术攻关水平,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据介绍,目前大武口区已新建菌菇温棚140栋,计划再新建菌菇温棚50栋,目前"集中制棒,分散出菇"模式带动6个村发展食用菌。科技培训让农民“富脑袋”,科技研发让农民“鼓腰包”,科技合作让农民“享成果”,科技赋能让农民“奔小康”,隆惠村的村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任怡莲同志说:“我们将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发挥东西部合作机制优势,加强产业链建设,继续推动菌菇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将菌菇产业打造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计划用三年时间,将菌棒生产能力提升至每年500万棒,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科技赋能,让宁夏“六特”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在宁夏,滩羊新品种选育、红寺堡黄花菜肉牛产业提质增效、小麦种质资源研究与新品种选……宁夏农林科学院像这样的科技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药方”诸多。
地处西北内陆,宁夏降水量少,地表蒸发量大,水资源非常短缺,节水灌溉的实施使土壤盐渍化有加快趋势。特别是银北地区、红寺堡扬黄灌区,土壤盐渍化问题比较突出,盐碱地占总耕地面积超过了49%。“这是制约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支撑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宁夏农林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红寺堡黄花菜产业品种优势不强、种苗繁育技术不高、水肥高效利用率低等问题,宁夏农科院的科技支撑下以“应用试验+集成创新+场景应用+科特派企业带动+科技服务”为技术路线,开展黄花菜优质品种引进筛选和种苗繁育技术提升、优质高产水肥管理、高产高效套种栽培模式、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智能杀青等技术的研究集成,创建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
6月上旬,宁夏农林科学院聚焦特色产业、种业振兴、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并公布《关于聚焦“六特”产业新质科技力支撑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施方案》,围绕宁夏“六特”产业、种业振兴、生态建设三方面,在科技创新重点任务、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方面作了安排部署。
在加强生物技术育种攻关,该院基因编辑生物育种技术应用处在全国第一方阵;其选育的“宁春”系列春小麦在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累计推广种植1.5亿亩,成为全国北方春小麦种植主打品种;其自主培育的水稻“香优108”及合作选育的“闽宁1号”,品质首次达到国家标准优质米一级。
………
除此之外,宁夏农林科学院还充分发挥人才的生力军作用,加大博士研究生和‘双一流’硕士研究生引进力度,主动出击到‘双一流’高校招引人才,并为新到岗博士连续3年每年提供不少于5万元科研经费的支持。
只有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提升能力水平。宁夏农林科学院将深入实施“才聚宁夏1134行动”,每年选派20名左右青年科研人员,到大院大所跟班培训不少于6个月,借智借力借势提升人才素质。
“农科人的不懈钻研,为宁夏这片土地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关键,攻破了一个个难题,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让特色品牌逐步走向全国。”宁夏农林科学院党组书记罗成虎表示,将将围绕宁夏“六特”产业发展、种业振兴行动、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实现科技强,产业新,农民富。尤其要巩固水稻、小麦全国优质产区地位,为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