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与湖北省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攻关“链主”——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成果转化合作协议,由后者出资8000万,对华中科技大学陈学东院士团队超精密主动减振技术进行产业转化。
超精密主动减振器是高端制造装备、精密仪器设备的核心功能部件,是保证这些装备高精度超稳定运行的关键。产品应用于半导体高端制造设备、高精密机械加工车床、量测/检测设备、高端电子显微镜、科学仪器/设施、机载光电系统等领域。该产品不仅可以高效隔离外部振动,还通过实时采集振动信息,基于先进的控制策略生成多维振动控制信号,精准抑制各种内外部扰动导致的台体振动,实现被减振部件接近“绝对静止”的状态。
与国外长期从事主动减振技术研发的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积累较少,特别是超精密主动减振技术长期落后于国外企业。
陈学东院士团队20年磨一剑,创新性地研发了准零刚度、频变阻尼、协同控制等超精密主动减振核心技术,突破了降频率与保承载、减共振与抑高频、减振动与稳位姿三大技术矛盾,解决了高性能主动减振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
目前,在双方的通力合作下,超精密型、抗冲击型、适用真空型等20余款超精密主动减振器已推出,减振支撑形式包括空气弹簧、金属弹簧、磁浮弹簧、复合弹簧等,可以满足从公斤级到数十吨级设备的高性能减振需求。
在当日的活动上,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还展示了一款身高180cm、体重100kg、自由度31+2、移动速度>5km/h、负重能力>40kg、最大关节扭矩380N·m的人形机器人。“我们的人形机器人基于精密运动控制理论,主要面向劳动作业型场景,具备高通用性、高机动性、高负载能力、具身智能等特点。”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光谷竭力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了科技创新供应链新体系,一大批科创型中小企业脱颖而出,未来,还会有更多首创的技术成果在这里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