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创新社区治理的林荫实践
昆都仑区林荫路街道 闫静2024-07-18 10:35

盛夏时节,钢铁之都,草原明珠。沿街商铺、饭店人潮涌动,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小区里,老人在广场上散步,孩童玩耍嬉戏,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走街串巷忙碌着。

20世纪50年代,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包钢落户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在这里聚居成区。如今,经过城市更新和改造,2万多居民在这里过上了推窗见绿、下楼赏景的幸福生活。林荫路街道是与包钢和昆都仑区一起成长起来的街道,是昆都仑区成立最早的街道办事处之一,这里的居民85%是包钢的职工,高龄老年人和困难家庭多,社区治理难题如何破解,群众多元化诉求如何满足?林荫路街道因地制宜,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在实践中将党建与治理、治理与服务有机结合,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党建引领,居民当家,打造治理共同体

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要怎样走,才能真正走进群众的心坎里去?这是每一位社区工作者和群众共同关心的话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代理社区书记刘晓丽,上周大家提出的小区自来水改造、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安装的问题都解决了,这周大家有什么新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商议解决。”每周三下午是友谊21社区的社区议事会时间,社区负责人、网格员、志愿者都会围坐在一起,为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小区治理问题出谋划策。

有所不同的是,今天的议事地点搬到了社区中心广场,由社区志愿者刘晓丽主持。“通过‘如果我是你’角色互换,我了解到社区工作比自己想象得更加细致和复杂,社区工作其实是充满专业与智慧的,社区干部人人都是万金油,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什么是‘默默背负’和‘托底保障’。”忙乎了一上午,顾不上喝口水的刘晓丽深有感触地说。

“‘如果我是你’角色互换是我们组织社区党员群众说事议事,共同解决基层治理重点难点问题的协商治理模式,邀请志愿者或者社区能人来体验社区书记工作的一天,这使得居民从被动向主动转变,社区也在工作人员与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文明和睦。”友谊21社区党委书记孙海荣说。

近年来,林荫路街道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切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元”。

为及时发现居民所需,延伸基层治理触角,让社区干部把更多精力放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林荫路街道以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为契机,在增效上发力,优化服务功能,精简重复窗口,真正让社区工作人员轻装上阵,探索实施“流动办公桌”工作法。小区院落、凉亭树下,哪里都可以是办公点,通过常开“小会”,常议民生事,精准了解居民需求,为他们提供更贴心、更高效的服务。

一道基层减负“减法题”,就是一道群众幸福指数“加法题”。今年以来,“流动办公桌”累计解决群众急事、难事、愁心事130余件,服务居民群众5000余人次。

多元共治,由点及面,打造服务共同体

“百姓的事让百姓商量着办,百姓的事让百姓说了算”。本着这一理念,林荫路街道将收集化解矛盾纠纷的主阵地延伸到“微网格”、建在群众家门口。

友谊17社区三宿舍内,有两户居民因下水管道改造、监控安装、饲养鸽子等问题冲突不断,多次报警并拨打12345热线,矛盾久久未得到解决。6月18日,林荫路街道在解决邻里纠纷过程中,采取“7+2+N”联动机制,和平解决了长期以来的难题。

所谓“7+2+N”联动机制,就是将公安派出所、市场所、执法中队等行政管理网格与社区网格“多网合一、一网统管”,调动法律顾问、专业社会工作者、两代表一委员、物业公司、志愿者等参与其中,以“小网格”助力基层治理做好“大文章”。

“在很多人眼里,一些小矛盾、小纠纷都是琐碎小事。但是这些小事,落在每一户老百姓家中,每一个人的身上,就是大事。今年,我们深度聚合党组织资源优势,创立了育‘邻’成荫网格化治理工作法,就是希望通过社区党委这一纽带,凝聚邻近党建合力,共建红色‘朋友圈’,提升服务居民的能力和水平。”林荫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铁成说。

一边是群众需求,一边是社会资源,林荫路街道通过党组织这座桥梁,将相关职能部门、包联单位、物业服务企业、爱心企业和社会力量联通起来,将治理、服务关口前移,资源向基层聚集,以“小社区”撬动“大资源”,实现群众有呼必应、一呼百应,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百米”。越织越密的社区“大党委”组织体系,使社区的“一根针”变身“一张网”。

共建共享,精准服务,打造幸福共同体

林荫路街道辖区内老年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户籍人口约36%,是典型的老式居住型社区。今年6月,林荫路街道联合辖区共建企业,以“老有所养”为服务目标,推出“浴”见美好·为老助浴服务项目,该项目是街道在助医、助餐、助乐等助老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推出的又一项创新举措。截至目前,已为辖区高龄老人、退役军人及家属、社区发挥余热老年人以及辖区志愿者约800余人次提供了免费洗浴服务。

“居民的需求在哪里,我们服务的方向就往哪里去。日前,街道聚焦‘一老一小’需求,以“守护夕阳,呵护朝阳”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打造‘一社区一特色’,以品牌聚人气、聚民心,让辖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成色更足。”李铁成介绍。

如今,家门口的“医靠”、“拾光”老年大学、“皓首垂髫”志愿服务队、小小彩绘师等社区服务品牌,已经成为林荫路街道党建引领基层服务的一张张名片。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街道根据辖区居民群体不同情况,制定居民“需求清单”,开展有针对性的“微服务”。一张张“需求清单”被转化成了“成效清单”,切实做到了居民有诉求、组织有回应。

“健康义诊、中医理疗、上门体检、爱心理发、送医送药……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社区做不到的。”林荫路街道的“微服务”得到居民的高度称赞。

随风旋转的七彩风车、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彩绘石球、卫生便捷的垃圾桶“易拉环”……居住在林荫辖区的居民悄然发现,“家门口”有“颜”又有“质”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多了。把无人问津的消极空间变成富有活力的“金角银边”,街道以低成本对公共空间进行“小而美、小而优”的“微更新”,看似“小修小补”,却不知不觉让身边的“边角料、夹心地”重获价值,打造出具有林荫特色的“文化IP”。

在友谊17社区生活了54年的老党员王恩元自豪地说:“在这儿生活了大半辈子,小区越来越美,我们也越来越热爱这个小区,这就是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责任编辑:张枨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