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长白丨上天入地,“变”与“不变”,记者化身电力工人体验迎峰度夏
人民日报客户端吉林频道门杰伟2024-07-26 08:08

炎炎夏日,少不了“救命”的空调。当我们享受清凉时,电力工作者又是如何迎峰度夏,保障电力安全稳定地供应到千家万户的呢?

近日,记者来到国网长春供电公司220千伏变电站,深入了解电力安全保供背后的故事。

国网长春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在开展作业 王新棣/摄

国网长春供电公司220千伏变电站始建于1943年,它见证了长春市近代以来的城市变迁和几代电网人的奋斗历程。目前,它依然是长春城市核心区域供电枢纽之一,承担着长春主城区三分之一的供电任务。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老变”,并在岁月更迭中形成了“坚韧、精益、争先、奉献”的“老变精神”。

今年50多岁的刘洋,是国网长春供电公司变电检修中心变电检修三班工人,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在刘洋的引领下,记者化身一名电力工人,加入到守护电力生命线的工作中,走进“老变”的历史与现在——

记者登上高架绝缘斗臂车体验带电作业 石天蛟/摄

1943年,作为丰满水电站配套送出的第一座变电站,“老变”成为长春电网的核心。1945-1948年间,战火中的长春城区电力线路及设备遭受破坏,“老变”也未能幸免。新中国成立后,长春电力事业蓬勃发展,“老变”人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拼搏建设之路。从1951年到2012年,“老变”先后经历4次增容和扩建,电压等级完成了154千伏到220千伏的升级改造,变电容量从3万千伏安增至到48万千伏安,供电范围从7万余户增至26.7万户,供电能力飞跃发展。

如今,新技术正在融入“老变”之中。在“老变”地下电缆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正在隧道内行进探测。路线上的感应门自动开启,智能巡检机器人随之驶入安全要求更高的电缆连接处……“机器人身上搭载着感知设备,可以全天候自动巡检,并将相关数据信息传回平台。”刘洋介绍,智能设备与电力工人配合,大幅提升了巡检工作效率,可以更好地保证电缆隧道的安全稳定运行。

初心不渝,使命勇担。“现在‘老变’的环境更好了、设备也更先进了,年轻人身上的拼搏劲头里,始终还有‘老变人’的精神。”刘洋说,随着时代发展的需求,智能巡检机器人等越来越多智能化、数字化的设备加入到工作之中,电力工人们也从接到报修电话后的被动检修转变为数字信息系统下的主动抢修,但大家坚守岗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未变过。

今昔作业施工现场对比 国网长春供电公司提供

在长春市绿园区的一处带电作业现场,记者与带电作业工黄金昌一起穿上绝缘服,登上高架绝缘斗臂车,升到约5层楼高的电线旁,感受一线电力工人的不易。“带电作业是指在高压电气设备上不停电进行检修、测试的一种作业方法。”黄金昌说,厚厚的绝缘服足有15斤重,而且不透气,一场作业下来,衣服肯定全湿透了。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就是为了不让停电影响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虽然辛苦,但是值得。

无论酷暑严寒,雨雪风霜,白昼黑夜,电力工人们都在岗位上辛苦付出,用“上天入地”保障千家万户灯火长明。节约用电,人人有责,绿色生活,从我做起。我们在与电力工作者双向的奔赴中共同呵护光明,守望光明,让我们共同为建设节能社会而努力。

科技在进步,手段在更新,但师傅们奋战坚守、守护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工作态度没有丝毫改变,这也许就是对“坚韧、精益、争先、奉献”的老变精神最好的诠释。

总策划:汪志球

监制:孟海鹰

视频脚本:门杰伟

出镜记者:门杰伟

视频摄制:石天蛟

责任编辑:门杰伟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