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在上海海洋大学,由海大人自主培育、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鱼虾蟹等堆满了餐桌。教师与新生代表们围坐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当天,上海海洋大学举行庆祝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上海海洋大学劳动育人主题活动。国内首个草鱼新品种“沪苏1号”、螃蟹届的“显眼包”白玉蟹,2024年农业农村部审定中华绒螯蟹的新品种“申江一号”,科技小院养成的南美白对虾、小龙虾等,远洋捕捞的金枪鱼、鱿鱼、秋刀鱼,配上劳动基地生长的蔬菜,师生自制的鱼丸、烘焙饼干、自酿的啤酒等,让师生们在欢声笑语中共享了“丰收大餐”。
在主题活动上,“沪苏1号”育种团队、南美白对虾养殖团队、远洋渔业团队、食品加工团队等纷纷传授了“养鱼”“养虾”“捕鱼”“加工鱼”方面的经验。
丰收节主题活动,科研团队传授养殖、加工经验。上海海洋大学供图
“沪苏1号”育种团队徐晓雁说,经过连续4代选育,我们成功培育出了草鱼新品种“沪苏1号”,攻破了世界公认的水产科研难题之一。经测试鉴定,池塘养殖“沪苏1号”1龄、2龄鱼体重均比长江水系草鱼后代提高20%左右,在广东、江西等省试养效果良好。据预测,2025年“沪苏1号”全国覆盖率可达到30%以上,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草鱼产量可增产33万吨(5.6%)以上。
培养了“白玉蟹”的吴旭干教授团队把农业农村部2024年审定中华绒螯蟹的新品种“申江1号”端上了餐桌。团队成员张冬冬说,“申江1号”的主要经济性状是早成熟和早上市,90%个体完成生殖蜕壳(成蟹最后一次蜕壳)的时间比常规河蟹品种提前15天左右,因此能够提前15天左右上市。该品种的诞生将利于均衡中华绒螯蟹的市场供应时间,为养殖市场提供多样化的良种,给养殖者和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南美白对虾养殖团队成员李云表示,南美白对虾1988年引入我国,生长快、食性广、肉质鲜美、经济价值高、养殖周期短。团队结合上海地区特点,运用“群体选育” 技术连续选育,已选育出具有耐低盐,生长快等特点的南美白对虾选育家系子六代。2021-2023年,在江浙沪等地区已推广应用超万亩。
远洋渔业团队陈锦淘说,学校持续对西北太平洋、中西太平洋进行渔业资源调查,采用中上层拖网和鱿鱼钓,以经济类鱼种鲐鱼、沙丁鱼和鱿鱼为主,在调查过程中获取了大量科学数据,掌握了渔场分布,培养了科学调查团队,提升了资源动态预测和分析能力。
水产品高质化加工与利用施文正说,在鱼糜及鱼糜制品加工技术方面,团队优化鱼糜加工工艺,提高得率3-5%,节水降耗20%,开发了系列鱼糜制品,已举办六期“鱼糜制品加工技术培训班”,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190余人。
在“丰”味品尝环节,由食品学院水产品高质化加工团队研发的“鱼韵鲜丸”受到欢迎。它选用优质鱼糜为原料,精确控制解冻、配料、斩拌(擂溃)、成型、蒸煮等关键步骤,优化了加工工艺。团队特别注重加热方式的调整,以促进蛋白质变性和凝胶网络的形成,确保了鱼丸的凝胶强度和口感,同时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
在劳动育人方面,学生志愿者代表分享了校园网箱养殖经验,并郑重地将旗帜交给了下一届志愿者。
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宋敏娟介绍,该校一直坚持把“厚植爱农情怀 坚定强农兴农使命”作为学生培养的重点工作。利用校园水系和空置土地,开展养殖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同学们参与鱼、虾、蚌、蟹培育的全过程,亲身体会蔬菜、瓜果、花卉的种植,并共享最终丰收的劳动成果。她希望学生在深化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下池塘、走田间、上渔轮、进冰库,深入一线“自找苦吃”,以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
科研成果端上餐桌。 上海海洋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