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丰收节期间,位于开封市尉氏县的河南省优质抗病宜机收花生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发展科研基地的万亩示范田里,花生植株挺拔,长势旺盛,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据介绍,在日前召开的河南省花生良种联合攻关项目暨开封市种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期间,与会领导和专家专程前来观摩。由河南省花生良种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殷冬梅教授选育的“农大花108”“农大花201”和“农大花206”等花生新品种,在示范田中表现出色。经过专家组严格测产,这些品种的亩产量显著超过了项目既定的夏直播花生产量指标。其中,“农大花108”和“农大花206”的亩产量分别达到了536.1公斤和519.5公斤,标志着河南省花生良种攻关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
殷冬梅在推进会上详细介绍了项目进展。她表示,这些新品种不仅具有高产、抗病、宜机收的特性,还显著提高了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花生生产中的“卡脖子”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不仅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开辟了新路径,更对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回望殷冬梅的科研之路,她与花生的不解之缘始于1995年。那时,她刚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怀揣着对农业科技的憧憬,加入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花生课题组。在导师张新友研究员的启发下,她立志要让中国人都能吃上喷香的花生油。这一初心如磐,驱使她在花生科研领域深耕近三十载,从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成长为行业内的领军人物。
在科研工作中,殷冬梅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带领团队潜心钻研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创新和生物技术研究。她带领团队成功破译了复杂的异源四倍体野生花生基因组密码,绘制了花生三维基因组图谱,并构建了首个不同荚果大小的泛基因组图谱。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外花生基因组研究的空白,更为花生高产优质分子育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基因资源。
在殷冬梅的带领下,她的团队不仅攻克了花生良种选育的技术难关,还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他们通过集成绿色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与机械化收获技术,实现了专用品种选育与农机农艺开发的协同进步。这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花生产量和品质,还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殷冬梅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她常说:“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意识和创新思维。”在她的课堂上,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树立了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她亲自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论文撰写,甚至亲自带领学生下田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她的悉心教导下,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走出校园,成为了农业科研和生产的骨干力量。
殷冬梅深知,科研成果只有服务于社会,才能体现其价值。她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开展农业科技讲座和现场指导。她选育的花生新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种植,累计推广面积过亿亩,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农民增收致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如今,随着河南省花生良种联合攻关项目的深入推进,殷冬梅团队所取得的成果正在不断转化为花生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未来,他们将继续秉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同时,他们也将继续攀登科技高峰,解决更多花生产业中的“卡脖子”难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