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霜不改 心灯引航
人民日报客户端辽宁频道2024-09-26 16:28

有这样一支队伍,由平均年龄为35岁的民警组成,她们虽年轻,但个个迎难而上,能打敢拼。她们坚守安全底线,用行动诠释责任,用奉献定义青春,这支队伍就是辽宁省女子监狱。近年来,辽宁省女子监狱用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服务大局的使命担当、恪守法治的价值追求、心系人民的公仆情怀履职尽责,真抓实干,勇于创新,寻求突破,在规范化管理、专项整治、暖阳工程、融冰行动等一系列组合拳的作用下,那些被叩开的心门,那些被握紧的救赎钥匙,那些闪光的新生希望,就是对这支队伍最好的馈赠。

突破——在传承中锐意创新

前几天,辽宁省女子监狱民警武玺卓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成绩单。罪犯朱某的儿子小贺(化名)在学校取得了好成绩。朱某高兴,作为朱某管教民警的武玺卓比朱某还高兴。朱某刚入监的时候态度十分消极,通过一次次深入的教育谈话,武玺卓了解到朱某13岁的儿子小贺因缺失母爱十分叛逆,逃学、抽烟、离家出走是常态,这也成了朱某的心病。武玺卓深知,只有把小贺安置好,朱某才能安心改造。于是,她多方联系,几经周折,终于使小贺进入社会福利中学就读。得知儿子终于可以继续学业,不会再流落街头,朱某感动得流下热泪,从此她积极改造,决心早日与儿子团聚,当个称职的妈妈。

在辽宁省女子监狱,民警们用真情救赎灵魂的故事比比皆是。这样的教育改造方法是女监的传统,也见证着女监精神的传承。罪犯医院民警傅婧面对入监前曾是“小领导”的于犯给她的“冷眼”与“无视”没有丝毫退缩,从细微小事着手,在一点一滴的关心与教育中打开了于犯的心结,现在的于犯已经成为监区的改造积极分子。民警冯丽媛打了无数个电话帮助金犯找到失联了三年的儿子,金犯从郁郁寡欢到阳光自信,经常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带动分监区其他罪犯积极改造。她们都坚信,教育改造罪犯是一项育人、育心、育新的工程,要讲究方式方法,更需要细心、耐心和爱心。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教育改造“多面手”“主力军”,辽宁省女子监狱在多年的教育改造工作中不断优化方式、蓄力创新,深层次打造“灿阳”文化品牌,围绕德育文化、智育文化、美育文化、劳育文化、亲缘文化、正心文化等文化建设项目,实现“灿阳文化”多层次全覆盖,罪犯脱盲率、小学教育合格率、初中毕业率均达100%,罪犯职业技能获证书率达30%以上,切实以改造文化引航罪犯新生之路,在教育改造工作中取得了新的成绩与突破。

热爱——在担当中蜕变成长

“真心悔悟,努力改造,服刑生活成了我幸福生活的全新起点”。打开刑释人员戈某的信件,民警孙碧琦的内心百感交集,6年前的往事浮现脑海。

2017年年末,患耐多药性肺结核的罪犯戈某病情加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孙碧琦作为戈某的分管民警每天忙碌于为戈某办理保外就医,安抚她的悲观情绪,还要兼顾分监区其他百余名传染病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但辽宁省没有因肺结核保外就医的先例,碧琦陪着戈某一边治疗一边办手续,三个多月后,戈某终于保外就医住院接受治疗。一天,在医院水房打水的戈某父亲突然遇见了穿病号服的孙碧琦。“孙队长!你这是…….”当戈父得知孙碧琦也感染上耐药性肺结核时,这个中年男人涌出两行热泪,不知说什么好,而戈某心里掺杂着内疚和感激,早已泣不成声。结束保外就医的戈某回到监区,像变了一个人,改造特别积极。现已刑满释放的她,找了工作,有了男友,开启了全新的人生。而孙碧琦的烈性抗结核药需要连吃3年,每餐饭后都呕出胆汁,可她坚强地挺了过来;因药物导致骨髓抑制而贫血,她带着补血药主动申请参与封闭执勤;因大量服药导致的胃糜烂恶化成胃癌,她的胃被切除三分之一,休整二个月后,又开始一边化疗一边工作。她没有抱怨、没有放弃,治疗结核病期间,又以惊人的自律和毅力通过了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成为公职律师。

像孙碧琦一样关键时刻顶得上去,付出牺牲无怨无悔的女监民警还有很多,罪犯医院医生赵峥每天面对的都是患有艾滋病、肺结核、肝炎等传染性疾病的罪犯,但她从不抱怨;医生王婧送保外就医的患病罪犯时,一路坐飞机、坐火车,几千公里,可她搀扶着患病罪犯的手就没松开过;陈杉汝遇见外诊患病罪犯急需输血,挽起袖子,没有一丝犹豫,说:“我的血型符合,抽我的。”也有人曾问她们选择这样做后不后悔,那句掷地有声的“不后悔”,是对监狱人民警察事业的那份热爱,投射在内心深处的答案。

因为热爱,辽宁省女子监狱的青年民警们在坚守中蜕变,在奉献中成长。他们褪去稚嫩与青涩,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在多少个不能与家人团聚的节日里,她们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岗位;她们脸上闪耀着“双警家庭”荣耀的微笑,背地里独自承受着常常不能相见的苦涩,但她们把身上的警服当作最美的情侣装,把共同守护的平安岁月看作彼此最浪漫的信物,他们用双倍的辛劳筑起了坚强的平安堡垒。

信仰——在坚守中铸就忠诚

“你接过了英模的警号,以后你要好好干,绝对不能怂!”这是民警王媛第一次佩戴警号时对自己说的话。在“传承英模精神 重启英模警号”活动中,王媛有幸成为“2105157”的继任者,它曾是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张晓兵同志生前所使用的警号。从那一刻起,王媛开始留意搜集与张晓兵有关的一切,她的敬业精神、她的工作方法、她的管教经验……从张晓兵身上,王媛学到了很多。她学习张晓兵的信念坚定、恪尽职守,学习她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当她在教育改造罪犯时遇到困难,她想起张晓兵提出的个性化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方案,将思想教育与亲情关爱、精准帮扶、鼓舞激励四种方法结合起来,因人施教,攻克了难关。当她听到报告会里讲到,张晓兵从警25年来以监狱为家,以事业为重,身患胃癌将胃部全部切除,术后25天就重返工作岗位,以顽强的意志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累计加班加点400余天,在生命最后的39天里,已经双目失明的她,仍在病床上想着工作时,王媛落泪了,她真切地感受到这份“传承”带给她的荣耀、鼓舞与责任。

在关键时刻与张晓兵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郭晓瑞。明明在体检时被医生要求立即复查,她却瞒住所有人坚守在岗位上,事无巨细地布置好监区的各项工作,直到两个月后安保工作圆满结束才去医院,肺癌手术后第三周,又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毅然回到了工作岗位。

这样的标杆与榜样滋生出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代代女监人前赴后继,用实干笃行传承着这样的精神。王玲在监区干了一辈子,在特殊时期她放弃了休假,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退休那天早上,默默地给65名病犯发药。马秀艳在退休前,郑重其事地将执勤袖标摘下,亲手给监区新警佩戴在肩头,一再叮嘱新警,要勇于担当,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所有的这些是监狱人民警察用实际行动践行入警誓言的具体体现,也是坚守信仰的真实写照。

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辽宁省女子监狱涌现出一批批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有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的七监区,有荣获“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的一监区,并先后有583人次受到各级表彰。这些“先锋队”与“排头兵”汇聚成推进辽宁省女子监狱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近年来辽宁女监先后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辽宁省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辽宁省三八红旗集体”“辽宁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辽宁省女子监狱供稿)

责任编辑:郝迎灿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