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2024第二十届中国西藏登山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山友120人,攀登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座海拔超6000米的雪山洛堆峰,118人最终成功登顶,登顶成功率创下新高,对推广普及登山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次登山队伍中,作为特邀嘉宾的西藏民族大学登山精神研究团队的7人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最终全部成功登顶。
上世纪60年代初,在设备落后、缺乏登山经验和登山技术不足等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国实现从北坡登顶珠峰,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不仅提高了凝聚力和勇攀各行业高峰的热情,在国际上也赢得了普遍的赞誉和尊重。登山运动,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与科学研究、国防建设相结合,融高山探险、地质勘探、水文、气象、测绘等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事业,在艰难困苦的时代,由各领域的专家和登山运动员共同塑造了登山精神。
为铭记登山英雄,弘扬登山精神,受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的委托,《登山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口述史研究》一经立项,课题组立刻开展登山英雄的口述史研究。目前,通过对1960年首次登顶珠峰的贡布、1975年登顶珠峰的索南罗布、罗则、桑珠、候生福等英雄等十余名登山英雄进行采访,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口述史访谈约20小时,拍摄影像资料45G,照片300余张,整理文字资料12万字,为后续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
课题组本次参加中国西藏登山大会,在登山精神的研究中,实地体验登山的艰险,再把克服艰险的精神抽象到理论中,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此次中国西藏登山大会,以入门级的洛堆峰为目标山峰,西藏登山队组织、进行了不同海拔高度的逐步适应,不断进行体能拉练,学习攀登技术和冰雪操作,为攀登顶峰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登山过程中,队员们穿上两公斤左右的登山靴,走起路来都费劲,再绑上冰爪,更是行走艰难。即便没有背帐篷、睡袋、氧气等常规登山物品轻装上阵,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队员们走几步就喘不上气,不得不停下来调整。在攀登坡度达到四五十度的大雪坡时,积雪达到了膝盖深,向上攀登非常艰难,一只手牵着路绳,还不能使劲,双脚必须踩在前人留下的脚印中,非常耗费体力。许多人下山后引起强烈的不适,纷纷通过吸氧调整身体。
在整个登山过程,山友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精神的力量表现出巨大的作用,通过顽强拼搏和坚持不懈,最终实现了成功登顶。队员们表示,通过实际参与登山活动,体会到了登山运动的艰难和不易,领会到登山精神的内涵以及传承弘扬登山精神的意义所在。课题组登顶以后,再与登上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山峰的英雄次仁多吉、边巴扎西和洛则进行交流时,谈话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入,共鸣也更加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