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坊 | 大山深处,遗照里面有“笑脸”
人民日报客户端陕西频道高炳2024-10-31 10:03

“今天,你那眯眯眼,咋还睁得大。”

一句话,让79岁的何大娘“噗嗤”一声,咧开了嘴。眼前,黑黢黢的相机镜头仍对着自己,何大娘赶紧收住笑。奈何众人仍在打趣,她强压着笑意,却仍忍俊不禁。

秋日午后,地处秦岭腹地的药王村,天高云阔。村委会院子里,聚拢来一群年过古稀、耄耋之龄的老人。

阵阵笑声中,正举行一场事关“死亡”的“聚会”——拍遗照。

何大娘照完相,拄起拐杖,颤巍巍站起来。今天,她专门戴了耳环,把头发梳得齐整,脑后盘起发髻。几年前,丈夫去世,没有准备遗照。葬礼上,儿子在手机相册里找到一张合影,裁剪出父亲的轮廓,再打印出来——虽然模糊,好歹也是张照片。

“今儿这照片背景,是块红布,颜色喜庆。”何大娘自言自语,“人走之后,摆在桌上,让子孙也能红红火火。”

药王村,是陕西商洛市洛南县的一个小村庄,也是志愿者杨鑫在商洛市域内为老人免费拍遗照的第60个山村。作为商洛彩虹公益中心负责人、当地报社摄影记者,杨鑫从2017年起,开启了这项“特殊的使命”。

志愿者还没准备好设备,老人们早已聚拢而来。高炳摄

拍遗照,在当地也称“照老相”“照大相”。谈及此举初衷,杨鑫言简意赅——让山里老人不留遗憾。

记得7年前第一场活动,杨鑫团队给一个村里的上百位老人拍了照片。经过调图、冲洗、装框,3个月后志愿者重返村里,给老人送去照片。有位头发花白的阿姨站在一张照片前,嚎啕大哭。

“当初拍照时,她和老伴一起来的。可取照片时,丈夫已去世了。”杨鑫心里一紧,愧疚不已,“在村里一圈数下来,当天没能看到自己‘老相’的,就有4位老人。”

从那天起,志愿者们立了条“规矩”——无论多忙,必须在1个月内,把照片交到老人手上。虽然,所有成员都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来做公益。

“我们像是在‘与时间赛跑’。”杨鑫说,“要赶在老人离开之前,让他们知道家里儿孙们以后会看到的、记住的、祭奠的,是自己怎样的一幅笑脸。”

今天,药王村的活动,通知的下午1点开始。中午12点刚过,院子里已经来了三四十人。有的老人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还有人11点半就出了门,和邻居老姐妹相互搀扶着,蹒跚了40多分钟匆匆赶来。

“姨,你笑一下,别紧张,照相又不疼。”

“叔,你87,我咋看着像78。你不露牙,我就不照。”

“大娘,你年轻那会儿,肯定是个大美女。”

杨鑫举着相机,手指放在快门上,用方言逗着老人。旁边,村里的老伙计、老姐妹也相互打趣,让笑意爬过一条条皱纹,挂上一张张饱经沧桑的脸。快门一按,一张张笑脸就此定格。

人群中,86岁的杨大爷站在队尾。今天,他特意穿了一件黑色衣服,虽然有点旧了,但洗得干净又整洁。

“生活本该艰苦朴素,但今天是个大日子,我就穿了最好的衣服。”谈起拍遗照,杨大爷淡淡一笑,“我下了一辈子苦,也享过很多福,很满意也很知足。有机会留下这张‘老相’,在人世间走这一趟,也就圆满了。”

年过八十,拍张“老相”,是杨大爷最大的心愿。但多年来自己风湿腿疼,想拍照还得去趟县城;儿女们在南方打工,每年回家一次,也总是来去匆匆。老人便只好作罢,把拍照的心愿埋在心底。

这些年,目睹了太多这样的“埋在心底”,杨鑫感慨不已——年轻人走出大山,在远方打工谋生计;老人们不愿麻烦孩子,哪怕是想拍一张遗照,也不愿开口。

“小时候,我们麻烦父母,觉得理所应当。当父母老去,需要麻烦儿女时,却总是小心翼翼。甚至儿女不在身边,都没有‘小心翼翼’的机会。”在杨鑫看来,“‘不开口麻烦’与‘塞满后备箱’一样,都是大山里的父母能给予的最深沉的爱。”

91岁的薛奶奶正在看杨鑫给她拍的照片。高炳摄

药王村7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160多位。今天拍遗照,住在村里的基本都来了,两个小时共拍了81人。照完相,很多老人没有回家,而是聚拢在一起说说笑笑,看着、聊着、问候着这些在村里相互陪伴了一辈子的老姐妹、老伙计。

“老人们很珍惜这场‘聚会’。很有可能,这是有些人相互见的‘最后一面’。”走过这么多山村,杨鑫也不讳言,“虽然听起来有点‘不忍’,但很多老人下一次再见面时,或许就是蹒跚着脚步,去参加对方的葬礼。”

一场“聚会”,关乎死亡。但往往整场拍摄下来,总是欢声笑语。

“面对生死,山里的老人们很坦然、很乐观,觉得跟山间草木一样,随时令,任枯荣。”在杨鑫看来,志愿者和老人们之间,也成为一种“彼此需要”,“他们阅尽人生、岁月积淀下的‘松弛感’,总能带来一种‘平和的力量’,帮助我们‘治愈自己’,并在琐碎的生活中坚定前行。”

就像大山深处,草木发芽,繁枝蓊郁,秋风拂过又零落而去。

毕竟,荣枯有时,但总是生生不息。

记者:高炳

摄制:王姿予 赵文添

监制:龚仕建

统筹:张铁

出品: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

鸣谢:商洛彩虹公益中心

值班编辑:贾凯璐

责任编辑:高炳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