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促进教育教学变革创新,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育家型教师和各类优秀人才。”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彭双阶在学校第十届教学节开幕式上说。今年是该校连续第十年举办教学节,主题是“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
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举教师教育大旗,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深耕“教育家型教师”培养,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际行动回答好“教育强国,华师何为”的时代考题。
“五育融合”育时代新人
“双人金牌是对自己刻苦训练、克服伤病、无条件拼搏的嘉奖;单人铜牌有不甘,有遗憾,也有排除万难终如愿的释然。只要有梦想,坚持将绘就青春最绚烂的华章。”在大思政课上,巴黎奥运会冠军昌雅妮动情讲述夺冠背后的故事,赢得同学们热烈掌声。
中国艺术歌曲高质量美育展演进校园、公共体育课“舞龙课”一课难求、开展寒假家庭劳动实践“五个一”活动……华中师范大学坚持德育铸魂、智育求真、体育强身、美育怡情、劳育筑基,积极推进“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育”融合需要多方参与、同向发力。校领导定点联系学生党支部,走进学生社区答疑解惑,71个“一站式”学生社区工作室成为“三全育人”新阵地,辅导员“五必谈”用心又暖心,“有温度的教育”浸润学生思想与心灵。积极推进“思政+美育”“思政+体育”“思政+劳育”协同育人,充分发挥大学生美育(艺术)教育中心和体育(健康)教育中心育人功能。
“五育融合”推进学校育人体系不断深化,涌现出荣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的“智惠农耀”学生团队、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获得者邬丽婷等一批优秀学生典型。
深耕“教育家型教师”培养
“作为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打磨授课技能,还要学习如何育人育心。”实习了一段时间后,数学与统计学学院2021级师范生李天铭对“教书育人”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与感悟。
作为教师教育的“国家队”之一,华中师范大学始终坚守师范特色,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努力做优建强教师教育。
“您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践行者,您是‘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答卷人……”今年教师节,弘扬教育家精神原创主题歌曲《大先生之歌》正式发布,引领师生感悟桂子山上大先生的风范,追寻大先生足迹。
学校通过组织学者名师讲授《教育强国》等“金课”,举办“华师故事”文艺展演,通过集体宣誓、榜样引领等多种方式,把教育家精神全方位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
“师范生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不仅师德好,教学能力过硬,还应具备自我提升的内驱力,不断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努力从‘教书匠’成长为‘大先生’。”在《中学语文名篇选讲》课堂上,文学院副教授张筱南不仅讲授专业知识,更注重“点拨”教学理念。
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聚焦一流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建设,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优师计划”“国优计划”和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承担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建设任务;统筹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养成教育课程,引领师范生一专多能、全面发展;探索“人工智能+”师范生培养新模式,以数字技术赋能教师教育。
探索教育数字化“华师路径”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堂上,在眼动追踪设备、智慧大屏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与平台“加持”下,同学们通过开展教学视频资源协作评估,实现对教学视频画面设计原则的深度理解。
选修了《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的同学不仅可以依托“小雅”智能教学平台完成理论知识自学、模拟试讲和教学反思,还能获得学院老师和一线高中生物教师的“双师”协作指导。
研制和部署“智慧教室—云端一体化智能教学平台”、自主研发“云上中文”公益性数字化学习平台和“微助教”教学互动工具、建设线上课程空间5.7万个、数字化学习资源260余万个、构建“1+5+19”的智慧社区育人格局……该校组建国内高校首个人工智能教育学部,集中优势力量对标国家智能教育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探索“AI+数字教师”“AI+智能助教”“AI+智能助学”“AI+智慧考试”等智慧教学方式。
“华中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坚持教师教育创新发展,大力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更多华师力量。”该校党委书记夏立新表示。(郝日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