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翩翩绕“梁”间——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设立开放日,3.8万参观者共赏文化校园
人民日报客户端辽宁频道2024-11-21 16:07

10月25-27日的校园开放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迎来了3.8万参观者,他们随着学校导视图提供的最佳游览路线,在银杏路赏秋拍照,在学校刚刚落成的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回顾沈阳2300年城市变迁……银杏美景和文蕴沈阳的吸引力,让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成为了市民心中闲时游览的好去处,也是大学文化辐射城市文化的生动实践。

倚银杏之绮丽,融专业之精髓,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孕育出独树一帜的“银杏文化”与“建筑文化”,滋养着城建学子的心灵与梦想。正如校歌《银杏树》唱的那样:“金色的银杏树,婆娑叶枝长,我们手拉着手在金色的大道上……春风里你翠绿多姿是我们追逐的梦想,秋日里你金黄满地是我们收获的时光。”银杏翩翩绕“梁”间,城建学院不仅重视校园景观的打造,更矢志不渝地以文化人,以文铸魂,让每一位学子在文化的浸润下成长为栋梁之才。

深挖文化精髓 打造文化网格

近年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致力于深挖校本文化,以匠心独运的设计理念,打造“双核两轴五馆三区”文化建设布局,为校园注入城建的精神内涵与文化魅力。

“双核”中,“春和亭”“景明湖”以及“朱亭素裹”长廊构成景观核心,以其宁静致远的中式风格,让人心旷神怡;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则以其丰富的历史积淀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学校的文化核心,承载着传播校园文化与城建精神的重要使命。“两轴”上,南北向精神文化轴的梧桐路与银杏路并肩而行,一条路体现着梧桐引凤的人才战略,一条路彰显着银杏坚韧不拔的成长精神,银杏路上还摆放校园银杏之星的宣传立牌,那是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的鼓励和嘉奖,也是学校“银杏文化”的生动体现;东西向建筑发展文化轴,则由阅湖楼、中式园林古建筑通至思成楼,路名李诫路、思成路、以升路由中国建筑大家李诫、梁思成、茅以升的名字而来,不仅是对建筑大师们的致敬,更是对城建学子在建筑道路上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鞭策。沿着岔路漫步,还可以看到学生公寓前摆放的实体搭建模型,展示着学生们的创新优作,串联起学校不断发展的“建筑文化”。“两轴”恰以“文化核心”为交汇点,巧妙地将“银杏文化”与“建筑文化”融为一体,彰显出学校独特的文化特色。

“五馆”则是弘德图书馆、校史馆、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力行体育馆、艺术馆五馆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城建校园文化的新地标;“三区”分别为文化展示区、学术交流区、艺术展演区,形成了三个各具功能特色的校内分区,为师生提供了宽敞舒适的学习与交流空间,是城建学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载体,是校内外人士的必去打卡地,更是城建精神开花结果的思想高地、实践佳地。

种思政种子 开实干之花

在纵横交错的文化网格之上,城建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五实”教育为育人模式,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搭建文化载体,通过银杏文化节、建筑文化节、体育文化节、艺术文化节、社区文化节,迎新生文艺晚会、五四文艺汇演、团体操汇演,雷锋月、读书月,银杏树讲坛等活动打造基于五育并举的“五位一体”文化育人体系,培育城建人的“工匠精神”和“银杏精神”。

银杏文化节、“银杏树”讲坛、“银杏之星”评选、“银杏之旅”红色研学等为代表的系列银杏文化品牌活动;实体搭建、机器人竞赛等建筑文化活动;“艺传之旅”、社区文化节等艺术活动;“社区里的思政课”舞台思政剧展演等一站式社区活动;“城建杯”大学生体育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将学校的思政教育巧妙融入其中;展示馆里的思政课,校史馆里的党课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深厚魅力,感受文化的磅礴力量。这些活动中蕴含的精神动力,在每一位课堂里钻研专业课、大赛中勇于表现自己、操场上尽情挥洒汗水的学子身上熠熠生辉,使每一张青春洋溢的笑脸上映出新时代中国未来的模样。

“千万锤成一器”,城建以坚毅之精神,挥舞文化之器,实打实地从精神到实践锻造着学生们的未来道路。带着真实问题学,对着真实技术练,按着真实岗位训,拿着真实项目做,照着真实情境育,城建升级改造教室环境、配备先进设备、升级教育理念,一环扣一环,千锤万击,让学生们在课堂、活动、实践中切身感受从螺丝到大厦、从传统到科技、从收获到创新的真实体会,让学生们像银杏树一样顽强,像工匠一样钻研,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成长为心怀国之大者,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匠心筑梦 银杏成荫

九月,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毕业20年的首届校友重返母校,在校史馆流连、驻足,感慨于学院二十余年来的沧桑巨变。历经时光历练,学院精心栽培的“银杏树”——那些怀揣“工匠精神”的学子们,如今已自信矗立,枝繁叶茂,他们正以实际行动投身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的前沿,亲手绘制时代发展的新篇章。

即将毕业的留学生伊诺克和卡乐加感叹道:“A lot of change(这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他们自非洲大陆怀揣着对建筑设计的热爱而来,成为了城建的一份子。今年,他们参与到沈阳明清古城方城的保护方案设计中,向自己的建筑梦想迈出了有力的一步。在毕业设计中,他们的方案采用了坡屋顶、木材、红色等设计元素,加入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认真钻研,实现了与古城的跨时空对话。他们在中国的建筑设计中感受到了中国的“工匠精神”,希望今后能将自己在学校、在中国的所见所学带回自己的国家。

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批怀揣梦想、勇于实践的学子,城建精神才得以传承和发扬。他们在“银杏文化”和“建筑文化”的浸润中,将“脚踏实地、自信自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这十六字的学校精神作为个人成长的座右铭,生发出了推动社会进步、让生活更加精彩的精神内核和不竭动力。他们相信,真正的“工匠精神”是技艺精湛,更是责任担当。这份信念如同校园内那一片金黄的银杏树,历经风雨而愈发坚韧。学生们不仅在校园内感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早早投身于社会各个岗位前沿探索未知,他们或是在沈北新区设计口袋公园,赋予城市新的绿意与活力;或是积极参与永乐街道总体规划、百里长廊规划、马耳山村美丽村庄建设及互助村幸福宜居项目,改善城郊乡村环境;亦或是应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儿童•生活•环境”各领域深度融合,发挥创新能力,在各行各业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匠心筑梦”的真谛,让“银杏成荫”的愿景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城建的校园文化发展还在继续,无论是这份匠心与梦想交融的动力,还是银杏树下那份静谧而坚定的力量,都会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栋楼宇、每一位师生间展现的更加精彩,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底色。

责任编辑:刘洪超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