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加量”又“提质”——开放之路泰达越走越宽
人民日报客户端天津频道武卫政2024-12-06 07:35

12月3日,天津市首个涉外迎商工作站在滨海新区出入境服务大厅正式启用。

工作站启用当天,凯莱英医药集团人事经理马文震陪同来自印度的凯莱英生命科学技术(天津)有限公司生物合成技术研发中心威廉姆斯博士夫妇来办理居留许可。

“博士的家属入境时是大使馆签发的短期签证,今天来办理居住许可,就赶上了涉外‘一件事’新政策。新政策非常省时省力,提升了外籍员工业务的办理体验。”马文震介绍说,“有了一站式服务,就可以一次性办理各项手续,避免来回跑。特别他们一上班,很难再抽出时间来跑这些业务,对于企业的人事部门和外籍员工来说减少了很多工作量,是一项非常贴心且便捷的服务。”

作为天津市2024年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方案中的一项重点任务,此次涉外迎商工作站建设由天津经开区管委会牵头,“外国人来华工作一件事服务专区主要解决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居住证和后续的用工登记、社保登记没有形成串联,还需要多地跑、多次跑的问题。”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天津经开区通过减要件、减环节,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外籍人士来华后只需要到出入境窗口一次,即可全部完成工作许可、居留许可、用工登记、参保登记办理,服务范围可以覆盖全市。

依托经开区迎商中心,涉外迎商工作站在原有政务服务上,为来华外籍人士提供共计14类39项具体服务事项,包括法律、贸易、金融、科技、知识产权、人才等增值服务及参与各类企业拓展交流活动机会,满足外籍人士从入境工作到创业发展的全周期、全要素需求,进一步推动形成涉外服务资源池,完善区域涉外综合服务体系,填补了目前天津市对于外籍人士在津创业发展等没有一站式服务的空白。

作为开放的产物,“国际化”是天津经开区的鲜明特色。从最早的定位“三为主一致力”方针(以吸引外资为主、以发展工业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致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提出“与巨人同行”策略,天津经开区深知自身职责使命,是要做与国际接轨的“试验田”。

1992年,我国正式允许外企在中国境内独资创办企业,摩托罗拉于当年6月正式落户天津经开区,成为了我国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其一期投资额高达1.2亿美元。为了摩托罗拉落户,天津经开区整整准备了四年。在落户泰达后,摩托罗拉的投资也一再增加,2005年投资额已达到30亿美元。摩托罗拉为泰达带来了上百家配套企业、上万名职工和超过百亿美元的产值,也直接推动了天津成为中国最大的移动通讯生产基地,产值是当时全球移动通讯行业的10%。

以此为标志,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天津经开区陆续引进三星、诺和诺德、丰田、PPG、雀巢等巨型跨国企业,覆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化工、食品等八大领域,带动了比投资数额更为重要的技术、管理、人才等全方位“引擎效应”。直至今日,外资企业仍为天津经开区贡献着近一半的GDP、45%的税收和超七成的工业产值,是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自动灌装、分拣、组装、检测……生产线上产出的,是糖尿病病友耳熟能详的用于注射胰岛素的“诺和笔”。丹麦生物制药企业诺和诺德在糖尿病治疗领域有着百年历史,而这家企业的天津生产厂智能生产线,每分钟有约200支注射笔胰岛素产品下线。

“诺和诺德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药企之一,1994年开始布局中国。”诺和诺德全球企业副总裁兼天津生产厂总裁安诺生向记者介绍,“当时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包装工作。但就在那段时间,政府部门建了很多基础设施,这对于来这里投资的世界一流企业来说非常有帮助。”

30年间,诺和诺德一步步扩大在中国的经营规模。目前,天津生产厂拥有超1700名中方员工,与400多家国内供应商紧密合作,已实现在华上市的全部胰岛素产品的本地化生产和供应。天津经开区优质的营商环境转化为企业不断加码在中国投资的信心:2008年,诺和诺德投资超过4亿美元在天津建设制剂与灌装生产厂;2023年,诺和诺德投资11.8亿元人民币启动了成品车间扩建项目,引进预填充注射笔生产线;2024年,投资约40亿元人民币,启动天津生产厂无菌制剂扩建项目……近年来,诺和诺德持续增加在华投资,升级全产业链,在中国形成了“双中心,三引擎”的新战略布局。天津生产厂不仅是其中的一个“中心”、一个“引擎”,更是诺和诺德全球战略性生产基地之一,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6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了一周注射一次的依柯胰岛素在中国的上市申请,这是由诺和诺德公司最新研发的基础胰岛素周制剂,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

“在过去30年里,我们参与和见证了天津的发展,也必将会融入天津未来的发展。”安诺生表示,在落户天津经开区的30年里,诺和诺德一直和包括泰达、滨海新区、天津市以及国家各级政府各委办局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地方政府对诺和诺德的发展更是给予了大力支持。“2015年,厂里实现了100%绿色用电,在此基础上,我们计划2030年前,在各个业务领域实现碳中和。同时,我们也正在积极与学校携手,促进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深度共融,培养新一代的产业技术工人,推动产业发展。”

诺和诺德在天津经开区的30年发展历程正是外资企业和泰达共成长、共发展、共获益的缩影。截至2023年底,天津经开区拥有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1720家,外资项目6478个,实际使用外资700亿美元。其中《财富》500强跨国公司124家,共投资573个项目,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总部型机构11家,在国家级经开区中名列前茅。

“天津经开区要不断开阔大视野,继续当好扩大开放的排头兵,使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天津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洪世聪表示。未来,天津经开区将强化制度创新促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加快探索更多首创性、集成式创新,争取更多先行先试政策。做优外资外贸促开放。发挥外资企业聚集优势,总结外资引育经验做法,围绕挖掘存量潜力、拓展增量项目,擦亮“投资泰达”老品牌,持续“引进来”。完善平台载体促开放。充分利用经开区自身的优势,打造对外开放平台的升级版。发挥“经开区+综保区+自贸区+金创区”的政策叠加优势,推动外向型经济提质升级,形成乘数效应。

责任编辑:靳博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