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人工智能与医学教育的深度融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近期做出顶层设计,探索形成“人工智能+医学教育”行动方案。从高水平建设AI+专业与AI+微专业、开展AI+教学资源建设、完善智慧教学平台建设、探索AI+教育教学评价、实施教师AI素养提升计划等方面开展探索和实践。
据介绍,交大医学院持续推进以临床医学为引领、生物医学科学为基础、医学技术创新为重点的专业布局,开展“AI+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改革论证项目,培养具备人工智能复合型科技领军才能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学院与教育部首批认定的12家未来技术学院之一的溥渊未来技术学院联合试点国内首创的“4+4+X”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具备科技前沿知识的医师科学家和工程师医师。
学院组织开展AI赋能的微专业与辅修专业建设,推动微专业的AI化转型升级,首批建设《AI赋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学》《AI+多学科口腔种植》《AI+医学影像技术》《智能运动医学与康复技术》《头颈面部外科数字化诊疗学》等5个“AI+微专业”,探索前沿 AI 技术与传统专业的快速融合迭代。
学生依托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学习。 交大医学院供图
学院将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学科优势和医学院优势学科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首批建设25门“数智课程”和25门“AI+”课程,建成10门器官系统虚拟仿真实验课程。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将远程医疗、机器人医疗、智能用药、智能管理等具体过程融入课堂教学,并建设新形态教材50余本。
医学院发挥自身优势,与企业、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共同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目前,医学院推进AI+实践课程建设,包括7门“AI+”实验实践课程,12门课程进入培育阶段。
医学院利用智慧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推荐;依托医工交叉项目推进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为学生配备智能医学领域相关医学与理科、工科等学科方向的双导师,构建适用于未来前沿智能医学的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索本研贯通课程,强化学生科研训练和“医学+X”思维。2024年,6名本科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立项,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4金2银,“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等诸多奖项。
医工交叉,推进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 交大医学院供图
为提升教师AI素养,交大医学院去年组织开展“麦克马斯特大学数字医学教学培训”“牛津大学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等国内外高质量专题师资培训项目14项,培训师资1447人次,涌现出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医科组一等奖(全国第1名)叶枫等为代表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