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邀请袁隆平院士超级稻永久科研试验站常务副站长、广西星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曙霞,广西利升石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罗阳林,广西三环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陈诚,桂平市金田镇大贤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冰梅4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自治区人大代表,聚焦代表依法履职、助力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讲述自己的故事,并接受媒体采访。
采访现场
做强“种子芯片”赓续“禾下乘凉梦”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小小的种子连着“国之大计”。
姜曙霞介绍,2003年她开始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和推广,2008年开始对接广西超级稻百亩超高产攻关项目,2009年选择灌阳县作为高产攻关示范基地。在袁隆平院士的精心指导和团队人员的艰辛努力下,历经7年,终于实现了亩产“吨半稻”的愿望,创造了超级稻+再生稻亩产1561公斤的世界高产纪录。
姜曙霞代表回答记者提问。
“一粒好种子,不仅要从实验室里走出来,更要走向田间地头,走向市场。”姜曙霞告诉记者,2024年,她在灌阳创建了2万亩现代水稻产业园,集中展示杂交水稻新品种、绿色栽培新技术、稻米加工新品牌、种养加销新业态,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化开发模式,带动2500家农户,增效300多万元,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姜曙霞带来的好消息远不止于此。采访中,她介绍道,试验站花费5年时间最新选育出了两个两系不育系,并配组了一系列高产、优质系列新组合——其中,星两优98、星两优1000在2024年已顺利通过湖南审定;星两优98也完成了国家长江中下游区试与生产试验,预计将于2025年通过国家审定。它们在广西多点示范均展现出高产、优质、抗逆等优势,五年内估计在审定区域累计推广达到300万亩,水稻增产、增效产值将达到3亿元,为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梦”增添了新的场景。
石材行业里的科技传奇
人造岗石是碳酸钙绿色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主要产品,广泛应用于商业广场和酒店地面以及家庭的飘窗台面,具有绿色环保、美观、颜色丰富等特点,但在传统生产中存在固化工序耗时长、能耗高、客户易流失等问题。罗阳林和团队在了解情况后,深入开展研究,萌生了研发大型微波固化设备的想法。
罗阳林代表回答记者提问。
“科技创新就是一个不断突破‘不可能’的过程,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勇当‘破壁者’。”罗阳林介绍,经过三年的苦心钻研,项目团队实现了大尺寸人造石微波快速固化,使人造岗石固化环节时间由10—15天缩短至1小时内。这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十分巨大,大家把它称为“石材行业里的科技传奇”。
与碳酸钙打交道11年,罗阳林意识到需要建立国家级的检验平台,才能更好掌握碳酸钙产业“话语权”。2024年,罗阳林在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了关于支持广西贺州创建国家级碳酸钙质检中心的建议,得到了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从资金、检验检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大力支持贺州完善碳酸钙质检中心建设。
打造双循环便利地,企业发展获得更多机遇
近年来,广西着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在交通设施、产业布局、营商环境提升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改变。
陈诚介绍,北部湾港开通了远洋航线,为企业出口提供了更多选择,三环陶瓷陆续在中东迪拜设立了两家公司,销量连年叠加,发展势头很好,今年预计销售额超过2500万元。同时,南玉深高铁的建设,南宁玉林将实现1小时生活圈,校企合作、市场交流变得更为便利,三环陶瓷及时调整了公司发展规划,在南宁设立了集团最新业务板块。不仅如此,广西布局建设临港新材料产业园,其中广西华友是招商引资入园最大项目之一,广西三环企业集团第一张新材料产品订单就来自广西华友。
陈诚代表回答记者提问。
代表通道上,陈诚一一列数了在广西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过程中,企业发展获得的新机遇。这些都说明了,在一系列便利政策支持下,企业的竞争力才会更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企业发展才有更多机会。
谈及未来,陈诚充满了信心,表示将引进更多高水平人才,加快培育和发展陶瓷新质生产力。他说:“2025年就一个字‘干’!”
乡村振兴,年轻人的“新赛道”
五年前,谢冰梅在网上看到黄文秀的先进事迹,心里很感动。黄文秀曾说,“总有人要回去,我就是那个要回去的人。”五年后,谢冰梅毅然辞职,也做了那个“回去的人”。
上任大贤村党总支书记不久,谢冰梅便马上着手动员大学毕业生、致富能人返回家乡和大家一起干,第二年就建成了一支全员大专及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4岁的年轻化、高学历、干劲足的村干部队伍。
谢冰梅代表回答记者提问。
“我们这群‘洄游青年’,小时候被家乡哺育,如今我们也用新思路、新知识反哺家乡。”谢冰梅介绍,近年来,他们全力来抓好民生项目建设,办好群众身边事。如今,大贤村里新建了垃圾池,新修了道路、桥梁,有了长者食堂、篮球场、图书室、小广场、小公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他们还结合本村特色,大力发展中草药、淮山、酱油等特色产业。2024年,该村解决了500人的就业问题,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是2020年的近8倍。
借着媒体的镜头,谢冰梅想跟广大年轻人说句心里话:“乡村振兴,也是我们年轻人的‘新赛道’。期待更多青年朋友加入我们的队伍,来一场乡村振兴与青春的双向奔赴!”本文图片来源:“广西人大”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