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年|解锁四川21个市(州)的非遗年味儿
人民日报客户端四川频道王永战林倩君2025-01-28 07:52

正式进入春节假期模式,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近日盘点了四川21个市(州)的非遗年味儿,展示出在四川这片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人们又庆祝这一盛大节日的方式。

成都市:龙舞(黄龙溪火龙灯舞)

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项目名称:龙舞(黄龙溪火龙灯舞)

保护单位:双流县文化馆

第二批扩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称之为“耍龙”、“耍龙灯”、“舞龙灯”,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最深的一种民间舞蹈。每年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起源并流行于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镇的黄龙溪火龙灯舞都要大放异彩、轰动乡邻。黄龙溪火龙灯舞融龙、灯、舞、火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川西地方特色,传统表演程序一般由“请龙”、“出龙”、“舞龙”、“送龙”等环节组成,高潮在于“烧火龙”,场面神奇美妙,蔚为壮观。

巴中市:翻山铰子

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项目名称:翻山铰子

保护单位:平昌县文化馆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发源并流行于巴中市平昌县的翻山铰子是古巴渝舞之一,具有浓郁的巴人文化特征,直接反映了大巴山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习俗。“铰子”本指当地巫师在跳神驱鬼时使用的用于击打的法器,翻山铰子最初也被用于巫术、祭祀之中。随着时代的演变,翻山铰子的舞台逐渐被搬到大型节日、婚嫁、寿诞等喜事之中,并发展出郭派、谭派、吴派、岳派4个主要流派。

内江市:木偶戏(中型杖头木偶戏)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项目名称:木偶戏(中型杖头木偶戏)

保护单位:四川省资中县木偶剧团

第四批扩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流行于内江市资中县的木偶戏(中型杖头木偶戏)以川剧为主要演出剧目,极富地域文化特色。这种木偶戏所用的中型杖头木偶制作精细,用材讲究,打破了脸谱化的造型制作方法,实行角色专用。中型杖头木偶的特色结构还决定了其独特的表演特征和操纵方法,“举、搓、步法”是操纵杖头木偶的三大要素。木偶戏(中型杖头木偶戏)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扦(与手相连)进行表演,根据剧中角色、性格的不同,加上音乐和说唱台词的配合来塑造人物,表现剧中故事情节。

自贡市:灯会(自贡灯会)

项目类别:民俗

项目名称:灯会(自贡灯会)

保护单位:中国彩灯博物馆(自贡彩灯公园管理处)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自贡灯会以绚丽多彩的灯光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早在唐宋时期,自贡地区就有了新年燃灯的习俗,自贡灯会所用的彩灯种类丰富、工艺精湛,有工艺灯、座灯、组灯几个灯种,题材包括了人物、动物、植物、风景名胜、民间传说、古典名著、神话故事等,这些精美的彩灯组合在一起,被巧妙地布展于园林山水之中,构建出宏大、壮观的场面。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花灯(回族花灯舞)

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项目名称:花灯(回族花灯舞)

保护单位:松潘县文化馆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花灯(回族花灯舞)主要流行于阿坝州松潘县,一般在迎新春和中秋节时表演。松潘回族被称为“舞花的民族”,花灯(回族花灯舞)的造型特征采用套链和叠链舞蹈形式,套链多采用一套一、二套一、三套一等穿花舞蹈形式,叠链队形呈单数递增排列成正三角形,表现了繁华似景的景象。回族花灯舞步伐多为踏步、行进、跑步、穿花步、秧歌步、手上动作以摇、抖、举、转为主,旨在表现花的绚丽多姿。

达州市:达州元九登高节

项目类别:民俗

项目名称:达州元九登高节

保护单位:达州市通川区文化馆

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元九逢元九,登高载酒来。

相沿成美俗,共跻此春台。

游盛知年富,饮稀觉岁灾。

醉人还少见,况说賦诗才。

元九登高节是“四川十大名节”之一,主要流行于达州市,相传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唐代大诗人元稹而设立了这个节日,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初九,达州人都要自发前往凤凰山登高祈福,并进行文艺演出、赛诗作画、民俗表演等活动,规模浩大、热闹非凡。

德阳市:广汉保保节

项目类别:民俗

项目名称:广汉保保节

保护单位:广汉市文化馆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正月十五闹元宵,

闹完元宵拉保保。

正月十六游百病,

游了百病不生病。

广汉保保节是德阳市广汉地区深受百姓喜爱的传统民俗,源于川西地区“游百病”和“拉保保”的民俗。“游百病”又名“游毛病”或“踏青”,古有“正月十六游毛病,游了毛病不生病”的谣谚。“保保”意为“干爹”,拉保保又叫“拜干爹”,是认一个与孩子命属相生的人给孩子当干爹,据说有了这样的“保保”,就可以保护孩子长大成人。正月十六拉保保的参与性极强,活动当天,孩子的父母若看上了在场的某一位男士,则请相约同来的小伙子上前拉住,并把孩子的帽子戴在被拉人头上,只要被拉的人不坚决反对,这就成了。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锅庄舞(马奈锅庄)

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项目名称:锅庄舞(马奈锅庄)

保护单位:金川县文化馆

第二批扩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马奈锅庄,是主要分布于金川县马奈乡的锅庄舞,最早用于祭祀或迎送达官显贵、活佛高僧,随着历史的发展,马奈人逐渐将它融入日常生活之中。马奈锅庄有着大小锅庄之分,被称为“达尔嘎底”的大锅庄舞蹈风格庄重沉稳,被称为“达尔嘎则”的小锅庄则节奏明快、热情奔放。完整的马奈锅庄仪式包括煨桑仪式、开坛仪式、授帕仪式、三首固定的礼仪大锅庄曲开场、自选锅庄曲、欢庆小锅庄曲推向高潮、结束等流程。

广安市:秧歌(宕渠双竹连响)

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项目名称:秧歌(宕渠双竹连响)

申报地区:广安市前锋区

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秧歌(宕渠双竹连响)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健身娱乐舞蹈,广泛分布在川东北地区,以民间拜年、红白喜事祝贺、民间节日庆祝等为目的,一般在乡场、院坝演出。秧歌(宕渠双竹连响)由说唱舞三者结合的传统单竹连响演变而来,艺术形式极其自由多样。一般为多人组合,步调一致,整齐化一,也可单人表演。伴舞音乐多为川东民间小调,高低起伏、节奏鲜明,传统形式为一唱众和,并有锣鼓伴奏,现演变为舞蹈音乐伴奏,是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广元市:灯舞(白家牛灯)

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项目名称:灯舞(白家牛灯)

申报地区:广元市青川县

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灯舞(白家牛灯)又名“耍牛灯”,广泛流传于广元市青川县白家乡及周边地区,是一种以“牛灯”为载体、以“马马灯”为配角、以地方文化为内涵、融合锣鼓和川北民歌唱词的情景舞蹈。白家牛灯常在贺新春、庆丰收、拜神祈福等活动中表演,舞者通过模仿牛的动作、形态来歌颂老黄牛的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配角的“马马灯”则通过模仿马的动作寓意事事马到成功,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乐山市:峨眉山大庙庙会

项目类别:民俗

项目名称:峨眉山大庙庙会

保护单位:峨眉山市博物馆(峨眉山市文物保护所)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峨眉山大庙庙会起源于明清,主要集中于大庙飞来殿前,是乐山市峨眉山市的老百姓自发形成的民俗活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被认为是阎罗王的生辰,逢时百姓相约前往大庙飞来殿朝拜,以思念故人,祭拜亡灵,祈求来年平安,风调雨顺,家兴人旺。庙会上,人们还会将用芦秆制成的梯子插入附近的河中,寓意着为已故亲人搭建一条返回人间的道路,与家人团圆过年。

凉山彝族自治州:傈僳族阔时节

项目类别:民俗

项目名称:傈僳族阔时节

保护单位:德昌县文化馆(德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德昌县美术馆)

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傈僳族阔时节意为新年歌舞节、年节或春节。与云南地区傈僳族阔时节举办于公立12月不同,凉山州德昌县的傈僳族阔节节期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习俗也更为传统。傈僳族阔时节的习俗包括扫尘、祭祀、喂猎狗、洗衣、送神、娱乐、拜年、刺绣、纺织、跳舞等,是广泛流传于当地民间的民俗活动。

泸州市:古蔺花灯

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项目名称:古蔺花灯

保护单位:古蔺县文化馆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古蔺花灯是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民间传统歌舞艺术,以载歌载舞、逗笑取乐为主,兼有多种民间乐器伴奏,其表演形式诙谐幽默风趣,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古蔺花灯的表演队伍被称为“灯班”,“灯班”在年前就要开始“备灯”、“择期”,每年正月初二进行“起灯”仪式后灯班开始走村串户、唱春灯、贺新年,喜庆活动一直延续至正月十五,“罢灯”仪式结束后一年一度的花灯活动落下帷幕。

眉山市:四川耍锣鼓(复兴耍锣鼓)

项目类别:传统音乐

项目名称:四川耍锣鼓(复兴耍锣鼓)

保护单位:洪雅县文化馆(洪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洪雅县雅女文化艺术中心)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四川耍锣鼓(复兴耍锣鼓)被称为“民间交响乐”,来源于古人劳作之余自编、自演、对唱山歌,广泛应用于红、白喜事和各种灯戏、山歌之中,以表达心中的情感。后来人们又根据山水、动物之音,编写了50余曲锣鼓曲牌,为祭祀酬神活动进行伴奏。四川耍锣鼓(复兴耍锣鼓)的打法多样,内容丰富。表演时由鼓师担任总指挥,其余锣、钵、马锣在打击时都要看鼓师的手势,击锤所表示的点子,即用指头、鼓锤所作出的反映。这种打法与川剧锣鼓极为相似,有学者认为复兴耍锣鼓可能是川剧的雏形。复兴耍锣鼓的打法与全国各地的锣鼓打法不同,开始时,都要以帽子开头,即过门调子,其帽子要贯穿整个打击乐谱之中,即每打一个牌子结束后又要以帽子开始再次启动,才能打出第二个牌子。

甘孜藏族自治州: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项目名称: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保护单位:巴塘县文化馆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弦子”是藏族特有的一种胡琴,一般由男子演奏。弦子舞(巴塘弦子舞)则是由乐器“弦子”伴奏的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歌舞艺术。表演时,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随着弦子节奏的变化,歌声舞姿变化多样,基本律动为“三步一撩、一步一靠”。弦子舞(巴塘弦子舞)的歌词大部分为迎宾、相会、赞美、情意、辞别、祝愿等内容,曲调繁多,歌词丰富,舞步多变。舞蹈时男女舞队各围成半圈,时而聚圆,时而疏散,且歌且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脚,显示豪放粗犷之美;女子突出长袖轻柔舒展之美,弦子舞(巴塘弦子舞)因此以“长袖善舞”著称。

绵阳市:被单戏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项目名称:被单戏

保护单位:安州区文化馆

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绵阳安州被单戏起源于明嘉庆年间,表演时表演者在幕后“作、念、唱、打”讲述故事,因其帷幕使用“床单”之类的布帘而得名。被单戏仅需一人就能操作表演,吹、拉、扯、唱、演一应俱全。表演者在表演时,坐在“大花轿”一样的围布中间的板凳上,双腿弯成弓形,膝上绑着一对大钹,足踩踏板,一手敲小锣、大锣、马锣、铛铛和小鼓,一手提线子操作木偶进行表演。

南充市:蛴蟆节(嘉陵蛴蟆节)

项目类别:民俗

项目名称:蛴蟆节(嘉陵蛴蟆节)

申报地区:南充市嘉陵区

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十四夜,送蛴蟆,

蛴蟆公,蛴蟆婆,

把你蛴蟆送下河……

蛴蟆节(嘉陵蛴蟆节)也被称作“十四夜”“十四节”,是每年正月十四的傍晚在南充市嘉陵区一带举办的祭祀祈福活动。在蛴蟆节期间,人们会做蛴蟆灯、摇嫩竹唱民谣、送蛴蟆瘟神,旨在祈求孩童来年健康平安。蛴蟆节起源于明末清初,发展至今逐渐与春节、元宵节融为一体,更加彰显了浓郁的川北地方特色。

攀枝花市:仡佬族送年节

项目类别:民俗

项目名称:仡佬族送年节

保护单位:盐边县文化馆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青杠叶子背背薄,好耍不过阿咪诺

青杠叶子背背青,好耍不过八爱村

八爱耶倮送年节,唱歌跳舞好欢乐

仡佬族送年节是盐边县仡佬族人的传统民俗,集祭祀、辞旧迎新、文体活动于一体。每年正月初六,庇牟(意为东巴或和尚)指派年轻的后生上山采集七种不同的野花枝,打上掌盘,背上背篓到村子里挨家挨户收集族人自愿捐出的钱物供品,购买鞭炮和祭祀用品。初七一大早,庇牟领着全族人带上预先酿造的“砸杆酒”以及肉和祭品来到村里的神树下进行祭祀活动,以乞求神灵保佑族人安康,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庇牟烧香拜祖后会献唱祭祀歌,祭祀过后,在铺有松毛的地上摆上“百家肉”,斟上“砸杆酒”,族人开怀畅饮、狂欢庆祝。

遂宁市:青堤铁水火花龙

项目类别:民俗

项目名称:青堤铁水火花龙

申报地区:遂宁市射洪市

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青堤铁水火花龙起源于遂宁市射洪市青堤古镇。传说中青堤的先生治好了东海龙王三太子的胛痛病,三太子为答谢救命之恩,变成火龙再三叩拜以表谢意,老百姓听到这个传说后便照着火龙的样子扎制火龙、舞龙祈福。青堤人将上千度高温的铁水溶液打向空中形成壮美的火花,铁水火花龙成为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不可或缺的庆祝仪式,逢时观者如云、热闹非凡。

雅安市:硗碛藏族乡天鹅抱蛋

项目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项目名称:硗碛藏族乡天鹅抱蛋

申报地区:雅安市宝兴县

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硗碛藏族乡天鹅抱蛋主要分布于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是当地嘉绒藏族人民根据民间传说提炼的体育杂技活动。传说中,硗碛藏族乡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大海之中一条巨大黑蟒吃完海里的生物后把目标转向住在高山腰一带的人类。正月初九这天,有神鸟相助降服了蟒蛇,从此藏民把神鸟奉为守护神,并在每年的正月初九开展活动纪念神鸟。在进行这项体育杂技活动时,需要四根相同的凳子摆放在固定的位置做底座,将提前准备好的四张方桌在底座上层层搭建,主要演员登顶后要向观众抛洒“龙达”,意为祈福、起运,其表演惊险刺激、扣人心弦。

宜宾市:川南请春酒

项目类别:民俗

项目名称:川南请春酒

保护单位:高县文化馆

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川南请春酒是广泛流行于宜宾、泸州等川南地区的民俗,这项民俗以饮食为载体,与信仰、社交、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川南请春酒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发展至今逐渐形成开始于每年年底杀过年猪,持续在整个春节正月期间互请春酒的习俗。川南请春酒十分讲究程序、礼仪和原材料,其真正内涵在于品味美食要吃上三台,即一餐饭接连吃三轮不同口味的菜品。一台吃茶点,包括炒米糖、花生糖、早茶、鸭儿粑等糕点茶食;二台吃“干盘子”,即下酒菜,以猪、牛淹腊品为主,配以地方名酒和特色咸菜;三台吃正餐“九大碗”,以猪肉、鸡、鸭、豆制品为主,餐品包括圆子(头碗)、酥肉、礅子、肘子等。

资阳市:临江寺豆瓣传统工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临江寺豆瓣传统工艺

保护单位:四川省资阳市临江寺豆瓣有限公司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四川人过年的餐桌少不了豆瓣的调味。临江寺豆瓣传统工艺发源并流行于资阳市临江镇,这项工艺所采用的优质蚕豆源自本地,经人工精选脱壳后倒入百年老坛内,引古井水浸泡蚕豆瓣子后舀出,滤去水分再摊入竹制簸箕中,放置曲房制曲。制曲过程中,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温、湿度调节管理,一般在4天左右制曲结束,然后将成曲豆瓣倒入特殊配制盐水的百年老坛中,置于露天晒场经半年以上的日晒夜露自然发酵。发酵成熟的豆瓣经过消毒,与鲜红椒胚和鲜嫩子姜泥按比例配制成为成品豆瓣酱。临江寺豆瓣色泽红润、瓣粒成型、微辣回甜、酱香浓郁,为豆瓣酱之上品。

(图片来源:四川非遗、中国西部图片库、甘孜旅游、看巴塘、洪雅文旅、眉山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绵阳文旅、中国西部图片库)

责任编辑:王永战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