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坊 | 汉长安城遗址区13万人用上“放心水”
人民日报客户端陕西频道张铁张丹华2025-02-05 16:05

“这井是1997年打的,现在终于成‘遗址’了。”冬日暖阳下,张亮指着村南一个水塔说。

张亮是陕西西安未央区查寨村党支部书记。元旦前夕,村里收到一份珍贵的“新年礼物”——家家户户的水龙头,流出了清澈的市政自来水。

查寨村,本身就在“遗址”上。2006年,这里被划入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区。不远处就是车水马龙的二环路,但包括查寨村在内的33个行政村,却受文物保护政策影响,成为西安市主城区唯一未通市政自来水的区域。

说起用水难,同处遗址区的讲武殿南村村民王妮有话说:“过去经常停水,需要定闹钟,半夜起来接几桶水存起来。”

喝的水咋办?王妮拿出一个大塑料桶,“喝的水,得从村口净水器里买。”

用上“稳定水”“放心水”,成了遗址区13.3万居民的长期所盼。

铺设自来水管道,要穿越城墙、宫墙、漕运等重要遗址;严格的保护,让村民“在自家院子里搭个棚子都不行”……在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址、层层叠加的“历史城市”上“动土”,确实困难重重。

为了用水,居民和政府也想了不少办法。

查寨村的水井,为附近6个自然村供了27年水。但地下水水质不稳定,氟、锰、砷等含量超标,而且水位下降、管道老化,“流出来都是‘黑渣渣’。”

遗址所在的未央区,先后实施过氟改水、集中水处理、生活用水与饮用水“分质供水”等工程,但都是治标不治本。

遗址保护与群众生活,真的成了“矛盾”吗?

“不能愧对老祖宗,更不能亏待老百姓。”西安市下决心从水源上根本解决问题。去年初,遗址区居民发现,他们的喝水问题,被列入市里“30件为民实事”和市级重点项目。

市区两级政府工作专班成立了,市文物局、市水务局、汉长安城遗址特区管委会、区农林水务局等,协手推进项目;

文物专家技术团队建起来了,协调解决文物保护、政策对接、手续办理等问题;

文物勘探工作加速了,过去的全线文勘,调整为先对绿化带浅埋部分和8处文勘代表点位开展文勘……

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一个考古先行、“浅埋+顶管”、最小干预遗址的大遗址保护区供水方案通过了审批。

经过紧锣密鼓的施工,2024年最后一天,伴随着居民的掌声和欢呼,汉长安城遗址区市政自来水正式通水。

“这是挺‘嫽’的一件事。”61岁的查寨村村民段霞娃打开水龙头,看着流出的自来水,难掩喜悦。她说,准备把家里内部的管道也改造一下,“水压高了,老管道容易出问题。”

通了自来水,张亮下一步盼的,就是“两规融合”——《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与《汉长安城遗址国土空间规划》融合编制工作。

对此,张亮有自己朴素的理解:“两个规划明确了,村里才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比如公交车通行,道路铺设等等,这样既能保护好文物,又能更好发展、改善生活。”

目前,西安有汉长安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等10处20个点,列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这次供水工程,也为文物保护与群众生活协调发展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西安市相关负责同志说,“西安市将持续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提升协调发展,共享遗址保护发展红利。”

记者:张铁 张丹华

摄制:赵嘉欣

监制:龚仕建

统筹:张铁

出品: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

值班编辑:雷坤

责任编辑:高炳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