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公布,成都2个案例入选
人民日报客户端四川频道2025-02-12 12:33

近日,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正式发布,旨在展示国内基础教育领域深化改革、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显著成果与创新实践。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教育报刊社自去年9月中旬起,面向全国征集基础教育创新案例2089个,经过严格评审,最终评选出十大类别、共计100个优秀案例。其中,成都市有两个案例成功入选,展现了其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创新探索。

案例一:四川天府新区体育教师共享中心

四川天府新区以共享教育理念为指导,将退役运动员职业转型与解决学校体育师资不足、编制固化等问题相结合,于2021年7月率先成立体育教师共享中心(以下简称“共享中心”),探索出一条体教资源供需双向联动、公益服务与市场化运营并行的融合发展新路径。

在人才建设方面,共享中心通过“招引、聘请、吸纳”等多种方式,构建了以奥运(世界)冠军为引领、专职共享教师为骨干、兼职和机构共享教师为补充的多元化师资队伍。针对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退役运动员,采取“先入驻、再培训、后上岗”的模式,并为其配备资深教师作为助教,同时与高校合作制定成长计划,助力其尽快取得教师资格证。

在制度建设上,共享中心构建了“招、管、培、研、督、评”六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并制定了通用基础、服务提供、服务保障三大标准体系。通用基础方面,建立了专家库、共享教师管理制度及机构准入标准;服务提供方面,实行“中心管总量、动态调岗、学校选人、中心管薪酬”的灵活机制;服务保障方面,为共享教师提供购房、就医、子女入学、评优选先等与新区教师同等的待遇。

在资源共享方面,共享中心创新推出“区管校用、排课走校”模式,开发了菜单式选师选课IT系统。2024-2025学年度,优选99名体育共享教师实行全区排课走校、多点执教,打破了教师身份限制,实现了从“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

经过三年实践,共享中心已服务超过9万名学生,家长满意度达95.96%,全区中小学生体质优良率从2021年的55.25%提升至2023年的70.57%。这一模式的成功探索为教育部出台相关文件提供了实践参考,并入选教育部“双减”及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案例二:成都市草堂小学诗意博物课程

针对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教育资源整合效率低等问题,四川省成都市草堂小学依托社区丰富的博物馆资源,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开发了独具特色的诗意博物课程,致力于打造“学校里的博物馆,博物馆里的学校”。

在校园博物馆建设方面,草堂小学以“活态博物馆”为核心理念,建成三展馆、三展廊、五展区及五展点,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平台,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其对世界的全面理解。通过增强实践体验,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

在课程开发方面,学校将学科实践融入博物馆的真实情境,构建了以“真”“善”“美”为目标的诗意博物课程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国家课程为核心,吸纳“博物”元素,形成了学科组、年级组、教师共同体共同指导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并通过“真的探究”“美的体验”“善的内省”三条主线螺旋推进学生成长。

在校馆协同方面,草堂小学与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实现资源共享。作为联合发起单位,草堂小学承办了全国首届“家-校-馆”协同育人研讨会,并成立“家-校-馆”协同育人联盟,吸引了全国18所博物馆和30所学校加入。通过这一模式,草堂小学构建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博物馆、社区协同参与的育人文化。

这两个案例充分体现了成都市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创新实践,为全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责任编辑:王永战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