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封故城残墙
国家和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立于残墙脚下
近日,“寻镇中原”探访团踏上了前往河南开封朱仙镇的旅程,去寻找那座曾经辉煌、如今沉寂的启封故城。薄雾让阳光显得朦胧,为这次探访之旅平添了几分神秘与期待。
春秋初年郑国之君郑庄公修建的启封故城,因“启拓封疆”的战争而生。
谁曾料到,古城村,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小村庄,竟隐藏着开封历史的源头——启封故城。
马槽“垫脚石”解开故城身份之谜
2700年前的春秋时代,郑国东北边陲的军事要冲启封城,其确切位置在权威典籍中却模糊难辨,成了学者们不敢奢望解答的谜题。然而,1964年,启封故城西南谭寨村的一次偶然发现,揭开了历史的一角神秘面纱。
村民在平整土地时,意外掘得一块陶制青灰色墓志砖,长36厘米、宽17.7厘米、厚8.8厘米,便将其带回家中,作为马槽的“垫脚石”。这一垫,便是20载。直至1984年,这块墓志砖才被文物工作者慧眼识出。它,竟是迄今为止证明古城村及谭寨村北古城遗址即为启封故城的唯一历史信物。
这块北魏时代的墓志铭,如同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其上清晰标注了墓地位置:“开封城西门二百步横道北五十步”,引领着人们重新探寻这座沉睡千年的古城。经过考古勘探与发掘,故城的具体位置、整体轮廓、占地面积以及部分城门的设置情况已基本明确。
据悉,自西汉景帝刘启时期到梁太祖(公元907年)开平元年之前,启封故城名为“开封”,而现如今人们所熟悉的开封城,在当时则名“浚仪”。
启封之名因避讳而被迫“以开代启”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启封城的命名渊源及历史发展脉络。曾任开封朱仙镇文化旅游发展实验区宣传策划办公室主任的张永军,是朱仙镇民俗文化领域的资深人士,他介绍道:根据《开封府志·沿革》的记载,启封城是由郑庄公所筑建,其命名寓意着开拓疆土。然而,到了西汉景帝刘启时期,为了避讳皇帝的名讳,人们开始称“启封”为“开封”,即“京师开封县,其城本郑庄公所筑”。这便是历史上启封之名为何会突然变更为“开封”的缘由。而其直呼“开封”的历史,已逾两千年。
“需要说明的是,在宋代以前史书上所指的‘开封城’均为‘启封城’。后人为了与今日之开封区分,又称启封为‘南开封’,当然,这是后话了。”张永军说。
唐睿宗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开封(启封)县治移至汴州(今开封)城内,与原本就设在汴州城内的浚仪县同城而治,由此形成了浚仪、开封两县同城而各有所辖的行政建置格局。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朱温于开封称帝,擢升汴州为开封府。今日的开封城,在公元907年之前曾名大梁、汴州、汴梁等,朱温赐其“开封”之名,迄今仅千余年。而启封故城,位于朱仙镇东南约3公里处,自郑庄公至唐睿宗,屹立于此1400余年。
古城残墙屹立田间,成独特景观
自712年起,启封故城虽已废弃约1300年,然其城垣仍傲然屹立于地平线之上。资历要比今日开封城那明清时代的城墙老得多。
驱车前行来到古城村,一条宽可容两辆小轿车相向而行的水泥路面突兀地深入田间。放眼望去,远处的残垣断壁更像是一座大型的土丘。
这处残墙,虽已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这段7米多高的城墙,足有30多米宽,表面呈土黄色,细看之下,夯土层清晰可辨,局部甚至透着浅淡的草青色,犹如一部镌刻在黄土中的史书,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通过无人机从高空俯瞰,残墙的东侧峭然壁立,西侧则是相对较缓的坡,直接延伸至麦田里,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
指尖抚过深浅交错的筑痕,恍若触摸到工匠挥汗夯土的余温。
残墙之上生长着密密麻麻的国槐树。这些槐树,或粗或细,或直或曲。树与城,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槐树不可任其疯长,否则蓬勃的根系会顶塌古墙;老根也不能连根掘除,那样又会掏空墙基。最棘手的莫过于枯死的桩体一旦腐化成空洞,雨季来临时,这些“天然漏斗”将会引发更为严重的渗漏危机。
如今,开封最热闹繁华之地,非清明上河园莫属,那里再现了“富贵迷人眼”的东京盛景;万岁山武侠城亦是热闹非常,武侠风情引人入胜;还有启封故园,以其独特的韵味和风情,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而眼前这段开放式的残破城墙,并不是景点。
在这里,我们脚下踩着厚厚的枯叶,每走一步,都仿佛踏在了历史的脉络上。
遗迹低调静谧,历史记忆永不磨灭
这处小天地,实在太过荒芜、苍凉。
站在残墙之下,记者不禁思绪万千。四周静谧,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轻易就能将人拉入一段遥远的记忆之旅。眼前,虽然昔日的城墙已斑驳残缺,但那份庄严与辉煌依旧依稀可辨。回溯时光,仿佛能看见古时城楼上旌旗飘扬,战士们身披铠甲,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守护着这片土地和城中的万千灯火。耳边,似乎响起阵阵“哒哒”的马蹄声,那是信使穿梭于街巷,传递着来自远方的消息;还有市井中的喧嚣,那是一幅生动的古城生活画卷。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化作了这每一寸土地下的尘埃,却又以另一种形式,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太阳的余晖洒在残墙之上,给这处遗迹披上了一层柔和的淡金色外衣。沿着残墙漫步,能看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两处石碑立于残墙脚下,它们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古老城池的遗迹。
启封,这个生动而响亮的名字,“一启一封”之间,道出了郑国东北边陲这个军事重镇的存在价值,也彰显了郑庄公的勃勃雄心。
启封城,因战而生,见证了无数的战火纷飞,也见证了郑国的崛起与辉煌。(总出品 王世伟 总策划 许笑雨 策划 王驰 统筹 温中豪 陈朋冲 执行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瞧 于鑫 郭双景 文图)
如今,启封城墙已被时间风化成一处遗迹,但它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却无法磨灭。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过去与未来对话,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时间、文明与记忆的永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