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后,湖南安化县东坪镇青山园村青山园完小迎来了开学季。四年级学生肖佳涵怀抱寒假作业,蹦蹦跳跳地走进教室。班主任李老师翻开他的数学作业时,不禁愣住了——以往总是大片空白的纸页上,如今写满了算式。他意识到在寒假里,这个曾因做不出题咬破作业本的男孩,通过千里之外的“云端课堂”,已悄然攀过了学习生涯的一道山梁。
教育突围:一场跨越山海的接力
在东坪镇崇阳观村一处熏着腊肉的堂屋里,肖佳涵熟练地打开手机上的腾讯会议。视频刚接通,他便亮出作业本:“老师,昨天的问题解出来了!”视频对面,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大一志愿者王贺顺势抛出经典题型:“那考考你,一个人吃巧克力1分钟,十个人同时吃要多久?”“1分钟!”男孩笔下画出十个小人,“但传递着吃……那得10分钟?”
“太棒了!你已经会举一反三了。”王贺随即调出预设的动画课件,“看,当巧克力像接力棒这样传递……”一旁的奶奶朱秋花正打扫卫生,闻言笑得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我和他爷爷没什么文化,以前孙伢子作业做不出急的咬本子,一屋人也是干着急,现在有了大学生辅导,真是太好了。”
变化始于2024年夏天。东坪镇选调生龚娇在参加暑期大学生回乡助教活动时,与村里的爷爷奶奶聊天发现,村里儿童学习存在诸多困难。“很多孩子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做作业把应用题当填空题做。”她回忆起当时的对话,老人们说得最多的困难就是“孩子作业无人辅导”。
转机出现在12月。龚娇与在黑龙江工程学院学生工作部任职的研究生同学蒋昊霖聊起乡村儿童教育的困境,说到孩子作业无人辅导时,蒋昊霖突然联想到学校的志愿者服务,大学生刚好有时间也有能力,如果通过视频辅导孩子作业刚好能缓解这一困境。“就叫‘云辅导’吧!”两人一拍即合,开始拟定方案。最终经过筛选,首批29名志愿者通过网络,与29名乡村儿童结对,由志愿者与学生及家长商量,每周进行1至2次的课后作业辅导,一次跨越千里的教育接力就此展开。
云端课堂:屏幕两端的双向成长
进入寒假,不少大学生开始兼职打工。王贺刚结束上午的工作,手机便传来提示,备忘录上显示,今天中午正是他给肖佳涵辅导的时间。“参加这次活动我发现,很多对于我们来说理所当然的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座大山。”现在他的电脑里,有许多从网上找的小学生课件,每次上课他都会提前准备,根据肖佳涵的学习进度调整讲解内容。
黑龙江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团委负责人杨承翰作为活动的主要组织者,认为这个活动不仅能改善乡村儿童的学习环境,也能让参与其中的大学生们有许多收获。他说:“活动发起后,很多学生踊跃报名,其中不少打算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这个寒假里,他们一直坚持上课,表达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更有一些学生,通过这次活动坚定了成为一名教师的决心。”
“不少志愿者反馈,有的孩子上了几次课后,变得更开朗外向,会主动和老师聊天,这也是我们进行这次活动的初衷。”杨承翰翻看着之前与志愿者们的聊天记录,告诉记者:“帮助乡村孩子辅导作业,提高成绩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人愿意倾听他们的声音,愿意陪伴他们。”
“特别喜欢手机里的老师,平时除了学习还会跟我聊天,我也想考上大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青山园完小五年级的蒋胜男说。
校社联动:共同书写乡村“填空题”
在青山园完小校长办公室,校长谌任初翻看着孩子们的寒假作业。“乡村孩子的课后作业一直是个问题,我们也想过让老师进行辅导,但师资实在有限。”他认为,这个助学活动,不仅填补了乡村相关教育资源的空白,也让孩子有了心灵上的慰藉。
青山园完小六年级的邓盼也参加了活动,每个周六周日,她都对手机屏幕里的老师充满期待。她的父母能力有限无法辅导她的功课,学习上遇到难题时,往往只能自己琢磨。邓盼说:“以前我总害怕成绩不好,会没书读,现在感觉有了依靠。”
邓盼的班主任邹玲一直关注着这个活动,她坦言活动初期,总担心活动是否能真正帮助到孩子们。邹玲说:“通过手机上课,我担心孩子自控力不强沉迷手机,但经过一个寒假的观察,没有出现我担心的情况。”
“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参加活动的10个孩子家长有一个微信群。这个寒假,很多家长在群里说,过年家里不打牌了,怕吵到孩子上课。孩子也不出去玩了,生怕错过了老师的课。”青山园完小德育主任刘晓慧是该校“云辅导”活动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活动不是强制的,而是由学生、家长报名参加,这样一来明确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也强调了家长在监督孩子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刘晓慧说:“能有这样的机会,大家都很珍惜,这些孩子学习也越来越主动,有家长还主动提出,希望这样的活动能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