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年均完成282例移植,患者候仓时间缩短40%
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周利芳刘琼2025-02-25 10:17

2月24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27岁的李赛(师从湘雅医院廖伟华教授、湘雅三医院特种医学2023级博士研究生)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采集结束后,他的“生命之血”将运往远方,帮助一名从未谋面的患者。

“其实我也是幸运的,世界上有一个人和我的基因那么相似”。李赛说,现在的心愿,就是希望接受捐献的患者能早日康复。

大约十年前,正上大学的李赛在红十字会的校园宣传活动中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当时便与同学主动留下血样,种下一粒希望的种子。不久前,红十字会来电告知李赛:“您的配型成功了!”没有丝毫犹豫,这位27岁的博士医学生立即开启“生命护航模式”:调整作息、加强锻炼,甚至在注射动员剂引发腰酸时仍坚持完成捐献准备。面对四川老家亲人们的担忧,李赛耐心科普:“现代捐献只需外周血采集,就像献血一样安全。短暂的不适换来他人重获新生的机会,值得!”

针对公众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行为的担忧,湘雅医院血液科主任徐雅靖教授用三个关键词进行了概括:安全、快捷、匿名。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无需骨髓穿刺,类似献血,”徐雅靖教授表示,捐献造血干细胞是采用皮下注射动员剂的方法,将骨髓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到捐献者体内。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正常情况下,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即可恢复到原来水平。所以采集过程并不会对身体带来不良影响。

湘雅医院血液科始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领航者”。自1994年成功实施湖南省首例自体骨髓移植以来,这里不断书写着医学奇迹:从1999年省内首例异基因外周血移植技术突破,到2001年开创脐血移植先河;从2003年成功完成中华骨髓库联网后全国首例非血缘供者采集,到2004年实现非血缘异基因移植零的突破;直至2014年成功开展单倍体相合移植技术,将半相合供体适用范围扩大至父母子女等直系亲属。这些里程碑不仅填补了湖南省乃至国内多项技术空白,更构建起覆盖自体、异基因、单倍体、脐血等全类型的移植技术体系,为地中海贫血、白血病等重大疾病患者带来重生希望。

2022年升级后的移植中心拥有30张层流移植病床,年均完成282例移植(2022-2024),患者候仓时间缩短40%,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作为中华骨髓库湖南分库核心采集单位,已累计完成1145例高质量捐献,技术获国际认证。

责任编辑:申智林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