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范先群:探索医工交叉“双博士”模式,培养未来医学科学家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姜泓冰2025-03-06 22:59

人工智能引领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代,医学教育如何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认为,要构建全新的“4+4+X”医工交叉“医学博士(MD)+哲学博士(PhD)”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医工交叉领域的领军人才。

“MD+PhD”双博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医学教育领域已有60多年的历史。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设立的医学科学家项目,到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的“MD+PhD”双博士学位项目,培养了大批既具备深厚医学知识又精通工程技术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在生物医学研究、医疗器械研发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近10年来,13.6%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是“MD+PhD”双学位博士。近年来,国内已有少数高校探索与国外合作的“MD+PhD”双博士项目,但其中PhD部分主要是基础医学的研究,并未强调医工等交叉培养,且MD和PhD也是单独注册学籍的。

范先群认为,“4+4+X”医工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通过多学科交叉、科研和临床的“双轮驱动”,培养复合型医学领军人才,为创新医工交叉领域的前沿理论和颠覆性技术储备人才,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作为我国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改革试验田。

新医科人才的培养亟需推进医、理、工等多门类学科高度融合、交叉和渗透,通过解决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新兴智能技术与现代医学适配性、相容性等复杂共性问题,发展通用方法和工具,研究人类生命和疾病的本质及规律,探索人机协同智能化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具有独立知识体系和架构的交叉学科。但是,目前8年制本博培养模式尚未充分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非医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博士MD”(即4+4项目)的本博贯通人才培养受到临床学习时间不足等因素制约。而“MD+PhD”培养模式的高阶性和培养周期较长,需要国家层面协调多方力量形成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机制,并给予政策支持。

为满足人工智能时代多学科交叉的医学创新领军人才的需要,范先群建议,超前布局适应未来发展的大健康领域新兴学科,探索交叉学科组织模式,加快推进研究范式转型和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通过将人工智能、信息、材料等工程学科与生物、心理、遗传、医药等多学科大跨度交叉融合,开设大数据分析、手术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医学成像技术与应用、生物材料等智能医学交叉课程,培养“医学+X”复合型科技领军人才和医学科学家。“4+4+X”医工交叉“MD+PhD”双博士学位一体化培养模式,包括本科阶段4年和博士阶段4+X年,后者涵盖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医工交叉课程、临床实践课程与实习、医工交叉临床科研训练,以及医工交叉领域课题研究。毕业时满足相关要求即可获得双博士学位。

范先群还建议设立“医师科学家培养基金”,专项资助“MD+PhD”顶尖人才培养;单列项目,拓展国际联合培养。鉴于“MD+PhD”项目分属不同政府部门管辖,建议设立专门协调机构,实施统筹管理。可在部分高校筛选4年非医学专业本科培养后的优秀学生,进入“4+X”一体化培养试点,可同时注册MD和PhD两个博士学籍,满足相关标准即同时获得双博士学位。在培养过程中,融课程学习、临床实践、科研创新及国际化培养为一体,提高培养效率与质量,并适度缩短培养周期。

责任编辑:姜泓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