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天台县街头镇的青山绿水间,蜿蜒的寒山古道串联起千亩黄茶,油茶林下套种的黄精悄然生长,崭新的路灯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这生机盎然的景象,正是浙江省委党校与街头镇18年结对帮扶的生动缩影。
自2008年起,8任农村工作指导员接力奔赴天台,18年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64.5万元,实施项目70余个,帮助争取各类项目资金近9000万元,为街头镇铺就一条和美共富路。
党建联建:红色纽带织就共富新图景
浙江省委党校通过“红色纽带+绿色发展”的双向协同机制,将党建引领作为凝聚各方力量的“吸铁石”,为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输送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
2018年,党校成立结对帮扶工作组,校党委提出将“支部建在田坎上,党课开在院坝里”,把结对帮扶村作为第30个“行走的党支部”。2020年,投入19万元将老旧集体房改建为金满坑村党建综合体,成为村民学政策、谋发展的新阵地。
为打破山区镇村基础弱、资源少、发展难的困局,党校创新开展省市县镇村五级“链式”党建联建,通过干部共育、产业共富、人才共通、民生共融四大行动,形成“一核多元”的帮扶格局。短短一年时间,镇村整合资金超1000万元,村集体经济同比增长66.34%,街头镇获评全省“红色根脉强基示范镇”。
产业振兴:三产融合激活乡村新动能
“过去种茶‘看天吃饭’,如今家门口就能炒茶、榨油,游客还能来研学体验!”街头镇丰源村茶农陈大姐的喜悦,源于党校帮扶下的三产融合实践。
早在2019年,帮扶组致力于放大街头黄茶种植优势,布局黄茶雷竹“双百亩”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价值链条。时任第六批农村指导员莫晓波顶着烈日在地头测绘时,反复和村民算生态账:“雷竹三年成林、黄茶五年丰产,还能套种黄精,一块地能挣三份钱。”
五年来,帮扶组化身“政策翻译官”和“资源联络员”,累计为街头镇争取项目资金超5000万元,打造传统茶产业与现代文旅产业跨界协同的三产融合新模式,成功塑造了黄茶三产融合示范带和林业共同富裕综合体等项目,为街头农文旅产业赋予了新的价值密码。
如今登上寒山古道展望,千亩黄茶和油茶林如绿毯徐徐铺开,油茶道路直通山顶,“双茶”加工中心的机器轰隆响起,黄茶记忆馆、黄茶生活馆、林创基地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三大项目带动新增就业600余个,农旅融合为“好风景”注入“好钱景”。
智力支持:人才赋能点燃振兴新引擎
自2011年起,浙江省委党校充分发挥干部培训阵地优势,举办天台党员干部专题培训班17期,累计投入140余万元,培训学员859人,以提升干部软实力赋能天台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文化赋能的“云梯”延伸到田间,“文化特派团”因地制宜开展浙东唐诗之路、和合文化等课题研究,推动文化人才、资源、阵地“三下沉”。青年博士服务团化身“带露珠的讲师团”,两年授课1300余场,覆盖6.6万余人。
科技赋能同样惠及山野。两年间党校联动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指导20余次。
民生关爱:枝叶关情绘就幸福新底色
151盏路灯点亮山间,牵线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与街头镇中小学“飞课”共享资源,帮扶组累计慰问困难群众300余户……18年来,浙江省委党校用心用情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困难群众慰问、城乡教育结对等暖心举措持续落地。
从党建“红色纽带”到产业“金色希望”,从人才“智力引擎”到民生“暖心温情”,浙江省委党校与街头镇携手绘就共同富裕新画卷。如今,这里的每一株茶树、每一盏路灯、每一张笑脸,都是乡村振兴路上最生动的注脚。
(陈抒妤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