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陇中大地,山色初醒。
国道212线,渭源与漳县交界处,一条50多公里的高颜值观光路串联起黄香沟、渭河源、双石门、分水岭等多处旅游名迹,这条被誉为甘肃“1号公路”的西北高颜值自驾游公路,正以“养在深闺”的两岭美景和四季不凋的“颜值”,向大家展示着公路人“植绿补绿”的生态答卷。
从“扩绿量”到“提绿质”,再到“增绿效”,定西公路人以匠心雕琢每一公里,让“交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在陇原大地生根发芽,勾勒出一幅“绿满陇中”里独具魅力的公路新画卷。
扩绿“量”,厚植生态底色
扩绿就是扩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
“自打我入职以来,每年的植树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看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梯田、农屋相映生辉,感觉心里美得很!”通渭公路段职工一边填苗入坑一边高兴地说,“休息之余,我常把绿化路段拍成短视频传上抖音。没想到播放量噌噌涨,大家直呼‘这真是咱定西的山沟沟?美得跟画似的’要我说,咱们养护人的汗水真没白流!”
国道212线路景相融俯瞰风景(付伟 摄)
一系列变化背后,是定西公路人持续打造绿色生态公路目标的决心。
过去一年里,定西公路发展中心持续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在公路上掀起了“绿满陇中”行动和植绿护绿热潮。绿化树木160万平方米,补植苗木15563株,补植花草5.3万平方米,病虫害防治面积31.36万平方米,收获了看得见、闻得到、上得网的美丽新成效。与此同时,通过打造“现代新丝路”“最美生态路”“红色旅游路”“安全畅行路”四个路域文化特色品牌,交通要道两侧的绿化越来越好,道路越来越美,成功建成一条条碧道。
过去种树是“千路一面”,现在得按情况“量体裁衣”。
为了确保路景相融地“可持续发展”,定西公路发展中心综合考虑沿线土壤较贫瘠、管养线路长等特点,优选景观效果好、养护需求低、花期不同的优质苗木。按照“地域性、生态性、景观性相协调”的原则和“宜花种花、宜树种树、花草树相结合”的思路,做到乔、灌、草、花搭配,带、网、点、景配套,通过对公路中央分隔带、边坡、平台、互通立交的绿化和景观再造,逐步形成层次分明、景随路移、环境优美、风格各异的绿化格局。
不仅要装扮好外在的“颜值”,更要打造生态绿美的“里子”,让“四季有景”的美丽化作漫山遍野的生机。
提绿“质”,精雕生态画卷
不仅要绿,还要绿得精致,绿得长久。
省道208线沿线随处可见忙碌的橘色身影,绿化修剪整形、捡拾垃圾杂物、清洗标志标牌、清扫路面边沟……俨然一幅路容整治的动人画卷,这仅仅是定西公路发展中心全力推进路域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
“我经常跑你们这条路,这条路视野很好的,标志标牌被车灯一照,格外醒目,安全多了,一路上风景也很美,就像山水画一样。”常年奔波在定西几个县区的客车司机刘师傅说。
与此同时,最常出圈的还是游客常在朋友圈晒出的公路美图。随手一张蓝天白云、绿树成荫皆是美景,与平坦开阔的沥青路交相辉映。
2024年,定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实施普通干线公路路域环境整治里程2761.7公里,清理疏通边沟1973.1公里,清洗护栏526.3公里,清理路基路面垃圾4254.4立方米,清理桥下垃圾502座/5376.1立方米,清理涵洞垃圾1227道/1491.8立方米,清洗里程碑、百米桩、示警桩等73262个、更换维修1068个,清洗标志牌1076块、更换维修86块……
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每一位公路人对沿线“绿水青山”的守护。
近年来,定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常态化组织开展道路路面、中分带、边坡边沟及桥下空间环境集中整治行动,通过抓住“返青水”“过冬水”等关键节点,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土壤,对沿线的绿化带进行定期修剪、补植、浇水、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因地制宜开展精细化培育,不断提升公路绿化景观观赏度,营造“畅、安、舒、美”的公路通行环境。
从“量的增长”转向“质量齐抓”“绿”的步伐越走越稳,越走越实,推动公路绿色品质不断提升。
增绿“效”,激活生态价值
广袤的陇中大地,满载马铃薯的冷链物流车一路向南,豪迈而雄壮地驶往青岛港。
绿意盎然的公路,不仅是一条生态廊道,更成为带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金纽带”。
2024年5月24日,随着应用到省道207线牛谷河桥防撞墙养护中的一种“彩色可呼吸混凝土防护材料”最后一道施工工序的顺利完成,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高质量的公路养护新技术正在被大幅应用以破解节能降耗的“低碳密码”。
近年来,定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新材料、新设备养护发展,培育了一批低能耗、低排放的新技术、新模式,按照“绿色、创新、低碳、环保”的原则,积极探索推广路面废旧材料在养护中的再生利用,推动建立全过程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公路养护体系,引领“四新技术”在绿色经济新赛道上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从全碳链角度推进定西公路可持续发展。
低碳养护就是长效养护。
TM防撞护栏涂装、DBM桥面封水层、桥梁伸缩缝裂缝焊缝剂、迈道斯沥青基高分子聚合物1190型灌缝胶等一系列绿色养护技术的运用,降低了养护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实现了公路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让公路养护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有力支撑。
在定西,“公路+产业”的乘法效应正在显现。
中药材、高原夏菜、猫尾草、马铃薯等特色产业,沿着公路建成的各类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既保证了农产品物资的顺利运输,又减轻了商人、农户来回奔波的辛苦。
生态景观路省道207线
“路越来越好了,我们的蜂蜜销量翻了三番。”蜂农老刘抚摸着蜂蜜新包装,脸上笑开了花。
2024年五一小长假,来自西安的自驾游车队领队在分水岭观景台架起摄像机。镜头里,蜿蜒的公路如翡翠飘带缠绕山间,远处蓝天白云,近处绿意葱茏。“这条公路本身就是风景,每个转弯都有惊喜。”
随着“公路+旅游”深度融合,沉睡的文旅资源被全面激活。实地打卡甘肃“1号公路”,纵贯串联起黄香沟、露骨雪山、三国古栈道等多处名胜古迹,对西北的刻板印象在这里被完全刷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公路人就是这绿水青山的绣花匠!
一个个新绿涌动的画面,一股股绿色养护的力量……绿色生态公路建设正向纵深推进,为公路养护发展持续赋能。
青山如黛,大道如虹。
“车在画中行”成为日常,“人在景中富”照进现实,从“植绿补绿”到“绿满陇中”,从“荒山干滩”到“青山绿洲”,一幅交通强国与美丽中国交织的壮美画卷,正在定西公路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