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罗平:把实验室搬入田间,着力培育 “乡土专家”
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柏顺文2025-03-27 08:21

在滇东大地万亩姜田里,一堂别开生面的实践课正在上演。近日,西南林业大学“科技助农·校企共赢”专项行动走进云南罗平县,将实验室搬进田间地头,用科技创新为传统生姜产业注入发展动能,谱写着产教融合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在腊山街道以西嘎村的姜田里,土壤熏蒸设备运转的嗡鸣声与师生们的讨论声交织成曲。西南林业大学韩庆莉副教授手持智能终端,边演示边讲解:“土壤熏蒸防控姜瘟熏蒸剂的施用有一个范围,如果上一茬该地姜瘟发生严重,熏蒸剂就需要采用高剂量,相反,如果只是零星瘟株,即可采用低剂量,这也是田间如何做到精准施药的一个重要依据。土壤熏蒸效果与土壤湿度、温度、盖膜时间、土壤活化均密切相关……”她身后的示范基地,既是《农田杂草及防控》课程的实践课堂,也是破解生姜连作障碍的技术战场。罗平县生姜技术推广站葛丽清站长介绍,这种“理论+实操+案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已培养出300余名既懂农业技术又通产业管理的“乡土专家”。

科技赋能的成效正在这片红土地上显现。罗平县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韩庆莉团队研发的“土壤熏蒸+微生物修复”集成技术体系,核心示范区6000余亩,辐射周边1.2万亩。该技术高效防控姜瘟,解决了小黄姜无法连作的重大难题,创造年产值上亿元,惠及1200余农户。“土壤熏蒸使重茬姜田焕发新活力”罗平县农业农村局段芮副局长的生动比喻,道出了科技对传统农业的革新力量。

这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依托“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创新机制构建起立体化服务体系。项目团队打造的“专家-技术员-农户”三级推广网络,通过示范基地建设、乡土人才培训、科普宣传等方式,培训农户2000余人次。如今,“熏地种姜”技术已走出罗平,在云南文山、红河及贵州、广西等地落地生根。

责任编辑:张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