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后,他们找到了救命恩人!
人民日报客户端重庆频道刘新吾2025-03-27 16:04

素材来源:重庆医科大学;剪辑:罗国顺

近日,在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儿科学院办公室,邓女士一家将感谢信与锦旗交到大四学生王钰耀手中。

“谢谢您救了我爱人,您不仅是医学生,更是生命的摆渡人。”邓女士深情说道。

当事人一家与王钰耀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时光拉回两个月前。

2025年1月22日,四川青城山景区中,王钰耀与朋友正在游览,忽闻前方传来呼救——“有人晕倒!”他赶到现场,只见一名中年男子倒地,身旁一对母女焦急万分。

王钰耀挺身而出,上前询问家属,得知中年男子有吸烟史,半小时前出现呕吐、胸闷胸痛症状,一分钟前倒地失去意识。

结合中年男子体征与病史,王钰耀初步判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当即展开心肺复苏术和人工呼吸,同时让游客拨打120,并请景区工作人员取来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

事发现场。(此照片经当事人同意并已进行隐私保护处理)

首次除颤并未成功,在众人鼓励下,王钰耀继续坚持。

第二次除颤后,中年男子重现呼吸和脉搏。约半小时后,其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逐渐恢复意识。

事发现场(此照片经当事人同意并已进行隐私保护处理)

在等候120急救团队的45分钟里,王钰耀始终保持着专业救护者的冷静:保持患者仰卧位预防病情加重、用外套为患者保暖、详细记录抢救时间节点。

当120急救团队赶到时,王钰耀向其交代了抢救经过和患者情况。事发现场(此照片经当事人同意并已进行隐私保护处理)

中年男子被送往医院后,在当地医院进行冠脉支架手术,术后在ICU观察两天后,转至普通病房,于2月13日顺利出院,目前恢复健康。

由于当时事发突然,邓女士一家没来得及留下王钰耀联系方式,深以为遗憾。

“这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当时成了我们的全部寄托。”身体康复后,邓女士一家辗转找到王钰耀,将所有的感激凝聚在信件与锦旗之中。

学习千日,用在一时。施救背后,是王钰耀无数日夜的努力:在校期间,他曾担任儿科学院缙云校区学生团总支科创部副部长和班级宣教委员,积极协助校学生会及院内各班级团支部开展多项学术创新类活动,多次获评校级“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称号,荣获校级奖学金。同时,他还长期在当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后来,有人问王钰耀,如果救人失败,你害怕承担责任吗?

“我当时没想那么多,本能反应就是救人。”王钰耀说,而且我对自己的急救操作有信心,从大一进校开始,学校就安排了临床理论课程及实操培训,不仅学了理论知识,还参加过多次实操,这次正好派上用场。

“医学不仅是精准的操作,更是与生命的共情。当我指尖触到颈动脉那一瞬间,所有理论知识突然有了生命的重量。”王钰耀说。

责任编辑:刘新吾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