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2025年年会在江西师范大学举行
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杨颜菲2025-04-02 19:56

3月28至30日,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主办,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叙事学研究院和外国语学院共同承办的“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2025年年会暨教育‘数智化’变革下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讨会”在江西师范大学召开,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河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5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5场主旨发言,以及7组16场次的专题讨论。

会议开幕式由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亚律主持,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傅修延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项国雄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会长涂险峰教授分别在开幕式致辞。

涂险峰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数智技术在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中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功能,也带来一定的危机和挑战,需要从“技”与“道”两方面进行思考,做到“变”与“定”的辩证统一。

主旨发言阶段,陈建华教授作了题为“漫谈经典作家的学术史研究”的演讲,重点介绍了列夫·托尔斯泰学术史与学科史的相关研究;傅修延教授在题为“大学存在的理由与大学的外国文学教学”的演讲中指出,教授外国文学的老师们要思考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大学要设立外国文学课程;给大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开放的视野与宽容的精神;刘建军教授的演讲题目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AI时代的外国文学教学的首要任务”,他强调,人工智能的大规模运用必将取代人类简单的脑力劳动必将带来当前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的严峻挑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时代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论西方‘人—物合体’叙事传统”的主题演讲中,唐伟胜教授通过对外国文学经典《伊利亚特》的解读分析指出,在厘清“人—物合体”的叙事传统的同时,也要阐明这一传统与中国“天人合一”传统的异同。

“AI赋能外国文学教学与探索”“数字时代外国文学教材与人才培养、课程思政、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创新相关问题”“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中的跨学科视域、中国视角及外国文学公开课”“外国文学经典阅读”“外国文学与叙事学研究”等分议题讨论中,专家学者对“数智化”变革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方法、研究范式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此次研讨会既是对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一次重要回顾与反思,也是对“数智化”背景下该领域涌现的新问题的积极探讨,不仅为学界提供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也为当前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的多维度、深层次开展提供了学术支持。

责任编辑:杨颜菲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