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种图强、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发展建设陆海空三大未来产业……4月15日,记者走进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看海南自贸港如何向“新”图强。
在南繁科技城,看“向种图强”——海南岛南端热带气候,为提高“南繁”育种效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温度”优势。
在三亚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实验室,大豆、水稻等种子准备接受不同剂量和处理方式的辐照。整个过程如同照CT一样,极大缩短了新品种选育周期;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一台高5.7米、宽21米的龙门吊缓缓移动,对试验田上的玉米植株进行各类性状数据采集……在南繁,记者看到一颗种子是如何“照CT”“做体检”的。
南繁研究院科研骨干李艺超告诉记者,龙门吊搭载的高通量植物表型采集平台能结合可见光、红外、高光谱及叶绿素荧光等多维度数据,给作物“做体检”,“玉米长多高了?口渴了吗?得病了吗?都可以测出来”。
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如今,全国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中,超过70%来自南繁培育。在海南,2800多家种业创新企业形成合力,南繁种业产值突破120亿。“海南自贸港的各种优惠政策,让科研人员、国际专家进出更方便;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集聚效应更强大……这些,都为南繁种业发展增添了动力。”李艺超说。
在深海科技城,看“向海图强”——坐拥超1000米深海域的“深度”优势,海南是开展深海研发和试验的极佳天然场所。
在上海交通大学海南研究院操作车间,记者看到科研人员正调试几台波浪滑翔机。从“个头”来看,这些设备与一支大型冲浪板差不多。上海交通大学海南研究院工程师雷肖楠告诉记者,波浪滑翔机由波浪能驱动,拥有万公里级的续航能力,可搭载各类传感器,广泛用于海洋水文气象监测、海洋生态环境调查、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
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效益,“蓝色经济”成为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近年来,“深海一号”“海洋立体观测网”等一批重大深海装备在海南落地运行;乘着科考船,载人潜水器不时自海南出发“下五洋捉鳖”……海南已成为中国深海科技力量的主要聚集地,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服务保障。
抬头看,海南自贸港还将继续向天图强——海南邻近低纬度海域,意味着火箭射向范围广、海上运输方便、落区安全性高,发展商业航天有着特殊的“纬度”优势。海南日前发布的《关于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的意见》明确,下一步将加快商业航天发射能力建设,对标国际一流商业航天发射场,有序推动商业航天重大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建设文昌国际航天城三大产业功能区。培育壮大涵盖商业发射、星箭制造、卫星应用等全链条的产业集群。
展望未来,海南自贸港将立足“三度”优势,推动种业、深海、航天三大未来产业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