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7岁参与水库和运河建设,那时从早忙到晚,好些人几年都没回过家……”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广外艺”)师生在广东湛江雷州青年运河畔,聆听老一辈运河建设亲历者口述历史。在中共廉江市委党校和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的支持下,这场别开生面的红色研学深入挖掘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精神,并通过“运河直播间”向全校师生讲述这段光辉岁月。“七十年前,青年运河突击队肩挑手推建库开河;如今,我们作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同样在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学生宁炜峰说。
中共廉江市委党校是与广外艺共建的“五育基地”之一(即党建育人基地、“大思政课”育人基地、劳动教育基地、体教融合基地、美育浸润基地,以下简称“五育基地”),双方合作推动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精神的研究宣传阐释。近年来,广外艺与广东省15个地市的红色基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共建“五育基地”106个,极大地丰富了育人资源供给。
建设“大平台”,聚焦夯实校地协同育人共同体
“我们要依托‘五育基地’建设,传承和弘扬南粤红色文化,与地方协同开展党建活动、思政育人、干部培训、教学科研等,争创一批标志性成果”广外艺党委书记马栩生在中共廉江市委党校“五育基地”的揭牌仪式上介绍道。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把“思政引领力”放在教育强国建设首位,提出要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广外艺把“五育基地”建设与落实立德树人贯通起来,与政校行企挂牌签约,打造校地协同育人共同体,形成一批“实景式”“田野式”“共享式”“公益式”的育人平台。
近三年,广外艺赴“五育基地”实践达11176人次,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镜头中的三下乡”全国优秀组织单位、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优秀组织单位、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五育基地”共建作品《红井水》获教育部高校思政原创文化精品。
建设“大课堂”,切实打通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
重峦叠嶂、杂草丛生,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广外艺师生踏足的这段惊险“山路”,竟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位于梅州大埔的中央红色交通线为向中央苏区运送急需物资发挥了巨大作用,完成了护送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200多名领导干部的重要任务。
“这个储存室看似没有什么特别,但把窗户的三根粗木条抽走,就变成了一扇门。”中共苏区交通员后人范细英在棣萼楼(原交通线秘密仓库中站)为师生演示当年如何快速转移物资和人员。依托与当地乡镇共建的“五育基地”,师生得以走出课堂和教材,沉浸式学习党史。
“我们重走了中央红色交通线,‘五育基地’的体验比课堂学习感触更深,也更加坚定了我入党的决心。”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蔡浩锐分享道。在思政课老师的带领下,蔡浩锐一行气喘吁吁地完成了1个小时的交通线徒步任务,但与革命先辈的摸黑夜行相比,师生深刻感悟革命事业的艰苦卓绝。师生与乡镇开展调研交流,运用艺术、教育专业特长,优化当地红色研学路线,打造了主题歌曲《追寻红色星光》等一批传播广、影响大的红色研学IP,通过直播将学习成果反哺“一站式”学生社区,形成“开门办思政、人人讲思政”的良好局面。
建设“大师资”,劳模工匠共育时代新人
如何调动社会资源支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特别是引导高职学生在实践中汲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学校落实“五育并举”的关键一环。广外艺引入劳动模范、名师工匠、非遗传承人,结合乡村振兴和“双百行动”,带领学生在“五育基地”开展劳动实践、美育浸润等,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番石榴是廉江特产,产量虽大,但落花落果严重,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广外艺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尹春洁介绍道,她携手20多名劳模和名师走进廉江吉水镇绿之源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指导学生用废弃的番石榴花、果、叶制作成植物扎染作品,不仅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体悟艺术、美育为传统产业带来的转型迭代,而且提升了农产品价值和农户收入。
尹春洁团队在“五育基地”考察番石榴产业
广外艺餐饮旅游学院师生赴广州花都梯面镇红山村“五育基地”,与当地餐饮企业调研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学校导师和餐企大师“同做一桌菜,同上一堂课”,开展粤菜课堂,创新粤派菜式,弘扬粤菜文化,使专业实践和劳动教育更加对接区域产业需求。此外,师生还在江门、翁源等地的生态农业“五育基地”,参加花果种植、采茶制茶、助农秋收等,体悟“参加一次农忙,获得一生成长”。
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广外艺“五育基地”不断完善统筹领导、平台建设、开放共建、引领激励机制。学校党委副书记黄泽瑜介绍,学校将进一步推进“内涵提升、课堂革命、师资融合、长效保障”四项行动,赋能“五育并举”落地见效,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