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志愿服务深入城市肌理 激活社会工作新动能
人民日报客户端浙江频道刘军国2025-04-24 16:48

4月23日至25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杭州余杭良渚举行。会场内,全球交流对话热烈开展;会场外,105名青年志愿者在各类岗位上提供专业服务,以实际行动向世界传递“余杭温度”。

据余杭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支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志愿者队伍语言素质过硬。其中,英语志愿者占19.3%,法语志愿者占31.2%,西班牙语、日语、韩语等小语种志愿者占19.3%。此外,结合志愿者语种结构和上岗时间,工作组特别设置了23个场景点位,以便于更好地为中外嘉宾提供服务。

目前就读于法语专业的卢一诺,具有丰富的涉外志愿服务经验。她此次的岗位涉及多个点位,有综合服务台、餐厅,也有路口等。从怎么使用咖啡机,到如何连接酒店无线网,再到指路杭州旅游景点,卢一诺始终热情解决嘉宾的各种问题。“当听到他们努力地用中文对我们说‘谢谢’时,我感到付出都是值得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会代表Savannah SAUNDRES说:“志愿者们非常专业和友好,提供多语种服务,能高效地帮助我解决问题,让我感觉很温馨。”

这场国际盛会的志愿服务何以收获“点赞”?余杭社会工作的长期实践里,蕴含着答案。

近年来,余杭聚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完善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志愿者协作机制,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广度、深度和效率。在积极倡导“人人3小时”志愿服务理念的基础上,一个个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常态化的服务项目,正在余杭聚阳生焰、拢指成拳。

比如,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基层治理。在仓前街道,活跃着一支名为“仓前小哥城市急救侠”的外卖骑手志愿服务队伍。30多名“小哥”均获得了红十字救护员证书。他们在走街串巷时发挥自身优势,既救助过因醉酒迷失方向的行人,也为中暑的路人提供过紧急降温与帮助。一个个流动的身影,在奔忙途中默默奉献,为余杭增添了不少亮色。

又如,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在径山镇2025年春季人力资源招聘会现场,径山镇“径鸣”志愿服务队不仅为老弱病残等特殊求职群体提供贴心帮助,还全程为参会人员提供引导服务。

再如,不断扩大“志愿服务工作朋友圈”。从这次的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到2025中国公路自行车职业联赛(大径山站),再到第三届“良渚论坛”等重大赛事赛会,更多的国际性盛会将涌现着余杭志愿者的身影,聚力推进“社会工作一张图”建设。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个闪光的善念到一段共同的守护,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重在机制,关键在人。因而在推进志愿者人才队伍建设上,余杭也精准施策。比如,依托“良渚论坛”、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等高规格活动平台,创新构建“以会引才”机制。联动浙江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资源,储备一批高素质的青年志愿者队伍,赋能中心大局工作。

未来,余杭将以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式发展为主线,勇挑大梁、勇当头雁,打造“余爱同行”志愿总品牌,推动社会工作再攀高,志愿服务再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刘军国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