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生态版:雨后蚯蚓为何爬出地面?
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王邵军2025-04-28 07:56

雨后蚯蚓为何爬出地面?(把自然讲给你听)

王邵军

天气转暖,雨水渐多。人们不禁好奇,为啥大雨过后地下生活的蚯蚓纷纷爬出地面?

蚯蚓作为依靠皮肤毛细血管呼吸的物种,其实很喜欢湿润的环境。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于蚯蚓来说,雨水既是生机,也是挑战。蚯蚓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但大雨浸入土壤往往会占领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在土壤中感到窒息的蚯蚓,只能无奈地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蚯蚓忍耐缺氧的极限有所差异,像耐缺氧能力差的参环毛蚓浸在水中仅能存活几小时,当水中的氧气消耗殆尽就会死亡;即便像南美岸蚓这类能坚持数天的品种,也需要尽快找到逃生出口——作为动物,谁不喜欢畅快淋漓的呼吸?所以,蚯蚓在大雨后爬到地面,主要是由于土壤中存在缺氧危机。

如果说土壤缺氧逼迫蚯蚓爬出地面寻求生机,那么雨后地表湿润的环境,往往会导致万物复苏,可能更有利于蚯蚓寻找食物,这可能是吸引蚯蚓大雨后爬出地面的另一个驱动力。不管是找片更适合生存的环境,还是寻找食物,在地面爬行肯定要比在地下穿行轻松得多。

蚯蚓作为“地下工程师”,不管是从土壤爬出地面,还是在土壤中穿行,它的运动也是一个疏松和改良土壤的重要生态过程。尤其重要的是,蚯蚓作为“分解者联盟” 的核心成员,通过摄食、消化和排泄,将凋落物转化为富含养分的蚓粪,加速了凋落物的分解及养分释放的过程。在热带森林中,包括蚯蚓在内的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可达66%,显著促进了土壤碳、氮等养分的循环,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环。

蚯蚓不仅能够改良土壤,还是一味中药。曾经有一段时间,不法分子通过电击等方式违法猎捕蚯蚓,不仅对局部地区蚯蚓种群造成毁灭性打击,也会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正因如此,蚯蚓被写入了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

小蚯蚓具有大作为,但蚯蚓往往会受到土壤农药残留的毒害,如何保护蚯蚓?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不仅能避免土壤板结与污染,而且可保护土壤动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植被覆盖,也是为蚯蚓提供稳定的栖息环境,为发挥蚯蚓的生态功能保驾护航;推广免耕、秸秆还田等生态农业技术,增加了农业土壤中蚯蚓的食物,也给蚯蚓创造了更加适宜的生存空间,从而维持了土壤蚯蚓的多样性。

雨后爬到地面的蚯蚓,易被人发现,也更容易遭受伤害。下次遇到这些湿漉漉的“耕耘者”,不妨轻轻放它们回家,继续为人类服务。毕竟,她们一直用极其渺小的身躯为我们支撑着广袤的土地。

(作者为西南林业大学教授,本报记者杨文明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叶传增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