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危岩地灾治理工程现场图。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这块巨大的危岩离水面有200米,但索道每次只能运输0.2立方米岩石余渣,我们就像‘蚂蚁搬家’,把1.6万立方米危岩体一块一块搬下来。”重庆南江勘测公司副总经理王徐指着陡崖顶部架设的转运索道,介绍巫峡重庆段龙门寨危岩工程进展情况。许多“蜘蛛人”正在近乎垂直的崖面上编织着工作脚手架,金属碰撞声和地灾救援船的引擎声在峡谷里回荡。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是区域旅游经济的重要依托,但受长江水位周期性涨落、强降雨侵蚀及岩体风化等影响,部分库岸岩体存在崩塌风险,威胁长江航道、过往游轮客船、濒水居民点和邻水作业人员的安全。
2023年5月25日以来,重庆打响三峡库区危岩地灾治理攻坚战,按照“一年开局、两年攻坚、三年清患”的工作思路,突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针对有明显危险趋势的危岩单体,提前进行预防和早期治理,及时对危岩进行加固、清理、支撑以及防护。目前,重庆市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攻坚战剩余危岩综合治理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力求为即将来临的汛期筑牢安全屏障。
重庆市地矿局208地质队副队长、总工程师张枝华介绍,危岩的常规化治理模式有“锁头”“束腰”“固脚”三种:“锁头”即在危岩体上部使用锚索进行锚固,把危岩拉入稳定岩体之中;“束腰”是指在山体中部搭设锚杆,把岩体固定在稳定岩体里面;“固脚”是危岩治理的关键,主要指采取注浆和嵌入钢筋等方式,提高岩体强度,以此使岩体化“危”为“安”。
为了维持三峡库区“两岸青山,一江碧水”的秀美景色,重庆市在保证危岩治理工程安全的同时,还统筹兼顾生态环境的美化与协同。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队伍会根据山体的色彩采用相应的物料配色,或者沿着三峡地区沉积岩山体的纹理走向进行工程美化设计。在危岩治理工程的收尾阶段,工程队伍还会因地制宜通过种植植被等方式进行生态修复,使人为设施与环境浑然一体,实现和谐统一。
三峡库区危岩治理的地质环境复杂,工程治理技术要求高,在与危岩斗智斗勇的实践情境中,工程队伍创新工程作业方式。工作人员需在直立的崖壁上搭设悬挑式脚手架作为工作平台。为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搭建起足够高程的脚手架结构,重庆市巫山县境内的龙门寨危岩、黄岩窝危岩和奉节县的吊嘴危岩等多处治理区,普遍采取了分级悬挑的方式,逐渐搭建起稳固的作业平台。
由于危岩演变状况复杂多样,施工人员对于一些棘手的危岩单体进行了独立的评估研判,并据此制定出了“个性化”的处理方案。以地处三峡黄金航道核心景区范围内的吊嘴危岩为例,该处崖面及近崖顶处共发育危岩单体27处,其中编号为W4的危岩上距山顶50多米,下距江面90余米,右侧凌空,左侧存在一处贯穿山体的裂隙,由此悬挂在山体中部,治理难度极大。考虑到W4危岩是一处以险峻闻名的三峡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施工队伍没有选择清除此块“飞石”,而是采取了保护性措施,在搭设脚手架时绕过石体,采用横向锚固的方法,在危岩两侧打下锚索,并横向进行连接,为岩体穿上一条紧束的铁索腰带,防止岩体倒塌变形的同时,尽可能保留了山体峻拔嶙峋的特色。
在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风险防控的实践过程中,重庆市已经构建起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了从“人防为主”到“智防领航”的治理模式跃迁。借助北斗星地雷达、动态巡检无人机和物联网设备等崭新的技术手段,重庆市实现了对危岩形变和裂缝发展的24小时非接触监测,能够将各类实时信息数据及时回传到危岩地灾数字化应用平台之中,对危岩的实时数据进行高效分析,并及时告警风险信息。针对实际的风险情况,预警信息会在5分钟以内按照“市-区县-街镇”三级贯通机制进行智能派发,相关人员收到信息后,能够依据智能预案进行及时的协同处置,实现多跨协同的闭环管控。
经过两年努力,重庆市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危岩综合治理力度显著增强。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质勘查管理处副处长曾国机介绍,目前重庆431处危岩隐患点累计完成综合治理415处,清患率达96.3%,当前的三峡库区危岩地灾态势已经整体稳定、风险总体可控。
下一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锚定“不死人、少伤亡、少损失”目标,统筹防风险和强攻坚,牢牢守住“三个不发生”底线,重点抓好强化数字赋能、细化监测预警颗粒度、推进剩余危岩治理、科学编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中长期规划四个方面的工作,筑牢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屏障,切实保障长江航道的通航安全和库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