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岛的南繁育种基地,海南大学崖州书院2022级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马均懿正用他的青春续写着稻田里的南繁故事,为守护中国粮仓添砖加瓦。而他的科研逐梦之路,得益于海南大学完全学分制、协同创新中心、书院制“三大改革”,这把钥匙为他开启了科研梦想的大门,让他得以在本科阶段登上国际知名期刊的舞台,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
大一那年,马均懿还身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次偶然的南繁精神讲座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讲座中,他听到学校南繁学院研究员曹兵团队在海南陵水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破解水稻抗病密码,让纹枯病发病率大幅下降的故事。那一刻,田间地头的现实问题与实验室的精密探索在他心中碰撞出火花。
得益于海南大学完全学分制改革,马均懿果断提交转专业申请,成功成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同时加入到曹兵团队李帅副教授课题组。三亚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科研条件,让马均懿深感自己肩负着的重要使命:要传承南繁精神,守护好稻田。他怀揣着对科研的热爱与对粮食安全的责任感,坚定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科研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的,马均懿在研究纹枯病菌对水稻细胞的致病机制时,就遭遇了重重困难。一次实验载体的构造任务,让马均懿和同伴们在短短半个月内经历了七八次失败。每一次失败都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他们的热情,但他们从未想过放弃。
终于,在经历了无数次尝试后,他们成功构造出了实验载体,顺利展开了后续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马均懿将病原菌效应蛋白比作“智能导弹”,精准锁定水稻叶绿体,不断变异以逃避宿主防御。为了拆解这场 “微观世界的军备竞赛”,团队对 430 个丝核菌分泌蛋白展开筛选,最终锁定了 5 个关键效应蛋白。这些蛋白不仅在水稻中引发细胞死亡,甚至在烟草中也能 “无差别攻击”,这让团队兴奋不已,因为他们终于摸清了病原菌的 “弹药库”。
最终,马均懿以本科生身份,和团队成员共同以第一作者身份将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农业与食品化学学报》。谈及感受,他激动之余更觉责任重大,希望能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水稻病害防治贡献更多力量。
在马均懿的科研路上,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别嫌实验服上常沾满泥土脏,这是大地的科研经费”,曹兵这句话深深印在了马均懿的心中。老师务实精神贯穿于马均懿的科研日常,曹兵每周参与田间实践,种植水稻、记录数据,再将问题带回实验室分析。在老师身上,马均懿看到南繁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次反复实验、扎根田间的实际行动。
在马均懿看来,本科生就能加入一流实验室感觉不可思议但又那么顺理成章。这得益于海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改革,为像马均懿这样的优秀本科生提供了加入协同创新团队、分配优秀导师的机会。马均懿表示,李帅老师为他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培养了他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他找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为国家南繁硅谷建设的重点区域,三亚见证了无数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坚守与智慧。马均懿作为海南大学南繁学院的新生代,也在努力传递科学的火种,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扛起新时代的使命担当。科研路上,他始终牢记着李帅老师的教导:“做一粒好种子,扎根大地,向阳生长。”如今,他已开始准备第二篇论文的工作,并报名生命科学竞赛,希望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为未来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通讯员:王一钦 倪思蕊 苏航 冯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