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济宁学院与济宁高新区签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协议并举行揭牌仪式。联盟成立是济宁学院深入落实《济宁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的关键举措,标志着区域思政教育一体化改革迈出坚实一步。
近年来,济宁学院吸收省内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经验,联合济宁市大中小学,逐步探索出“一核三元”“同频共振”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实践模式,对济宁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此次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将致力于深化思政课机制的一体化建构,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联动、多方协同的育人格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一核”赋能 “三元”融合 “同频共振”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济宁学院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赋能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推动济宁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强组织建设、教师培养和教学实践的“三元”融合互嵌。
通过建立一体化的组织机制,打破大中小学各学段之间的壁垒。与济宁市高新区33所中小学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与济宁市霍家街小学、曲阜市田家炳中学、泗水县第一中学、嘉祥县第一中学等签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双协同 双提升”共建协议,发挥学校人才和资源优势,加强对联盟成员单位和共建学校思政课建设的统筹指导。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养一体化,构建教师素养培训矩阵。济宁学院选派优秀思政课教师到中学挂职副校长或兼任中学思政课教师,举办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会,组织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者培养工程研修活动,实现各学段思政课建设共研共享。
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实践一体化,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学校通过与济宁市霍家街小学、曲阜市田家炳中学、嘉祥县第一中学等开展“国防教育第一课”“红色润心,心心相映”等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在“一核三元”基础上实现大中小思政课教学资源同向一体共振,教师队伍培训同步一体共振,教学实践同行一体共振。
机制创新 协同创新 路径创新
机制创新,以“立德树人”统领全链条育人生态。立足“立德树人”核心目标,实现育人目标的贯通性与递进性。
构建目标分层设计,小学阶段:聚焦“王杰故事”,培育学生基本价值认知→中学阶段:凝结提炼“王杰精神”,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大学阶段: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推动学生知行合一。评价体系重构,积极探索并建立“思政素养成长档案”,涵盖道德认知、实践参与、创新能力等维度,实现从知识考核到行为养成的转变。
协同创新,三元协同驱动“同向一体共振”。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组织治理体系。贯穿党建引领机制:实施“党委统筹、支部包保、党员示范”三级联动,确保思政教育落地生根;并积极通过跨学段教研、名师送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推动“师资能力同步一体共振”。建立高校教师、中小学名师、行业专家“三师协同”培养机制,多次开展联合教研活动,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积极推动数字化赋能培训,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平台”,助推集体备课、案例研讨等模块,构建教师培训虚拟联合体。
路径创新,以“同频共振”破解“各自为战”的碎片化割裂化困境。破解“资源分散”难题:资源同向一体共振。通过深度挖掘、系统梳理、凝结提炼孔孟文化、运河精神等地域资源,将传统文化“两创”融入思政教育,整合文化资源;积极联合社区、企业,形成“各级学校、社区家庭、社会组织、企业团体”相互补充的资源网络,建立“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教学实践资源体系。
破解“学段割裂”难题:培训同步一体共振。构建“认知—理解—认同—践行”四阶课程链,实现课程螺旋衔接。破解“知行脱节”难题:实践同行一体共振。基于数字化教学实践,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思政教学中心”,广大学生在虚拟场景深度沉浸,高度互动中,体验感悟革命历史、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增强情感共鸣,坚定文化自信。
(参与采写:沙世蕤 邵佳 温雅兴 林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