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只见容纳120余人的教室座无虚席,同学们时而做笔记,时而拍课件,时而与老师热烈互动。这堂课的火爆,源于任课老师张莉的“特殊教案”——她亲自走访东北十余处红色场馆,将调研所得凝练成教学案例。
“没想到张老师用亲自调研的案例给我们讲历史,更没想到这门课还能这么鲜活!”课后,法学院大一学生许景铭表示。与他有同样感受的还有会计学院大二学生冯钰涵:“老师讲她的调研经历让我感觉这段历史离我很近,更能激发我的好奇心。”
这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五亲模式”的缩影。
为了让思政课 “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三年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开展“大思政课”教学案例活动,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参与调研,撰写思政课教学案例,建设具有学院自主知识产权的案例库,为思政课教学提供鲜活案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党委书记侯振发表示,思政课教师只有将亲身经历、亲手提炼、亲自感悟所形成的实践案例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政课教学,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而“五亲模式”创新性地把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有效推进了思政课质量的整体跃升。
溯源记
“新时代伟大变革案例融入思政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面临教学“理论过于抽象、不贴近学生实际、教和学分裂”三大痛点和“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干学生的、你不理我我不理你”的难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朱方伟认为,好的案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非常大,将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育人效果能实现事半功倍。
2023年1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巍带队赴石首市天鹅洲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现场听到一个案例让他深受感动和启发。
“鸦片战争之前,长江中上游是麋鹿的故乡,由于英国的入侵与掠夺,麋鹿曾一度消失,鸦片战争后,由于我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麋鹿又重新到了祖国。”基地负责人谈到“国家兴则麋鹿兴”的案例让周巍印象深刻。他认为这种鲜活的实践案例用于思政课比理论案例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案例要‘活’,教师必须先‘沉下去’”。如果教师亲身调研,感触一定更深刻,如果再将切身感悟和心得体会凝练成好的案例和故事带到思政课上讲给学生听,那一定是饱含深情,课堂会变得有味儿、有魅力、有情怀。
返校后,学院立即召开党政联席会,专题研究如何建设“大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周巍提出,库中的案例要有自主知识产权,案例开发要注重教师的调研、体验、感悟、讲授、分享五个方面。学院领导班子一致认为这个思路很好,当即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固定表述,初步形成“五亲模式”的雏形。后经反复讨论,最终提出亲身经历、亲手提炼、亲自感悟、亲切讲授、亲力奉献的“五亲模式”理念。
何为“五亲模式”?
“教师立足社会实践,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亲手提炼调研中有价值的线索,通过亲自感悟形成“大思政课”教学案例,遴选到学院自主知识产权的案例库中,再拿到思政课上亲切讲授,最后将案例亲力奉献共享给他人。‘五亲模式’呈现了从教师实践到提炼,再到内化、外化,再与他人共享,构建出‘实践—提炼—内化—传授—奉献’的完整教学闭环。”周巍指出,“五亲模式”是实践案例教学自主创新探索的重要成果。
早在“五亲模式”提出前,学院就有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实践调研收集案例的传统,但由于对调研成果没做要求,案例的实际使用效果不佳。周巍补充道,如今,在“五亲模式”指引下,教师提交的案例更加规范、质量更高、形式更多样,汇集形成了具有学院自主知识产权的案例库。
调研记
“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案例库”
理念有了,如何落地实施?
明确选题是关键。
“调研主题要重点聚焦新质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在不久前的“五亲模式”调研活动启动会上,周巍特别强调今年的选题。
时间回到两年前,“五亲模式”提出后,马克思主义学院紧接着就出台了“大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建设方案。那时,教师根据个人偏好去调研,撰写的案例没能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第二年,学院要求教师在调研前先明确选题。但从案例提交的结果来看,虽然主题聚焦,但与思政课教学联系不够紧密。
所以,学院今年实行项目制,由学院提供选题。选题确定后,在教师调研前,学院还要从整体上进行把关,确保调研取得最好效果。
“如果有老师选择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调研主题,那他首先需要制定计划,列出调研单位,学院对此把关后推荐并介绍老师去一些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企业调研。”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强向记者介绍。
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心灵的洗礼。
“沉浸式置身于历史场景中,更容易让人受到心灵的洗礼,而在现场获得的一手资料用于课堂教学更有说服力,育人效果更好。”张莉说。
刘强也认为,对学生而言,参加实践调研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闻,获得了参与感和价值感,这是校园课堂无法替代的。
除个人和团队调研外,过去两年,学院还集体组织老师120余人次赴兰州、武威、泸州、温州、义乌等地实地调研。参与调研老师的足迹遍及四川、新疆、云南、广西、湖北等30个省区的100个地区。
原创案例要经过“四级审查”才能“入库”。
在该校文沛楼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办公室,工作人员正在维护案例库网页。她打开学院官网,网页中“五亲模式”几个字格外醒目,点击进去就看到“简介”和“作品展示”条目。工作人员介绍,学院建立的自主知识产权案例库中的优秀案例就在“作品展示”中。从2024年起,学院将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上传学院网站,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供全院教师下载使用。
一份案例要想被挂到“网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要通过教研室初筛、教研部初评、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评、学院终评“四级审查”才能“入库”。案例在每一环节都要完成本轮评委提出的修改意见后方能进入下一轮评审。最后,学院会把经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案例全部放在一起讨论,选定哪些案例可以“入库”,再从中间评选出优秀案例“上网”。
“入库”的案例要符合“五亲模式”理念,要融入上级最新精神,要100%原创。
“每次评选案例时,学院开会要讨论好几个小时,如果优秀案例只有1个我们就只推1个,做得好的也会尽可能纳入库中。”刘强表示,学院永远把案例的质量放在第一位,宁可少而精。
可喜的是,教师们参与“大思政课”教学案例活动的热情很高,提交案例的质量也很高,目前案例库中已有94份案例,包含文本、课件、音频和视频等形式。
教学记
“案例要有机融入思政课的具体章节”
“我们团队在南京亲身体验后所写的案例可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日前,在首届“五亲模式”“大思政课”教学案例活动中荣获一等奖的思政课教师王梅清在思政实践课上分享《“五亲”模式案例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中的应用》。她谈到,通过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总统府、孙中山纪念馆以及拜谒中山陵,我们可以将调研心得分别融入《纲要》课的第六章第一节、第二章第一节以及第三章第一节。
接着,四位参与调研的学生依次上台展示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亲耳聆听”“亲眼目睹”“亲口讲述”“亲手实践”撰写的案例,分享自己的亲身体会,介绍案例能融入《纲要》课的章节以及为何能融入的理由。
“置身现场,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三学生陈宜南感慨道:“我在城墙上用‘翻转课堂’讲述南京明城墙的前世今生,这个案例可以融入《纲要》的第一章第三节中。”
进入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上的“五亲模式”“大思政课”教学案例库,排在最前面的案例同样是在首届“五亲模式”“大思政课”教学案例活动中荣获一等奖的思政课教师胡世文,在2023年调研完成的《以“共同缔造”推进人居环境改善的现状、难题与对策——基于湖北省监利市的调查》教学案例。
案例详细介绍了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基本做法、突出成效、显著特征、现实难题和优化对策,很好地反映了基层政府在推进协商民主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案例不仅有自己撰写的,还有其他老师的。
前不久,一堂“双师示范”课在该校新文科综合实验室录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荣枢和王梅清分别担任理论导师和案例导师,共同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第二章第一节的“科学实践观”。两位教师密切配合完成思政课教学,引起参与学生纷纷拍手称赞,直呼舍不得下课。
据荣枢介绍,这门课有44个案例,分17个不同专题,都来自“五亲模式”案例库。“这堂课有4个案例,王老师和我各写了两个,她作为案例导师,不仅需要了解自己的案例,还得熟知我的案例,才能确保在课堂上做到像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样去讲授。”荣枢说,我们要充分发挥入库案例的最大作用。
成果记
“案例让思政课‘活’起来”
身高一米八,一身军装,声若洪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二学生付雄日前在思政实践课上向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从军经历和亲耳聆听来的案例《杨根思:“三个不相信”英雄精神》。
“入伍后新兵连的训练是每个人都要迈过去的一道坎,在最难过的时候我也会产生畏难情绪,但我知道自己不能就这么轻易放弃了。”付雄眼神坚毅、望向前方说:“如果连这点苦都吃不了,又谈何做党的好战士。”
分享结束后,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掌声。同学纷纷被付雄的讲演打动,更被杨根思的精神所激励。
“‘五亲模式’实行后,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参与度更高,也更愿意上思政课。”王梅清表示,思政教育实现了从“指尖”到“心尖”、从“传统”到“艺术”、从润物“有声”到“无声”的转变。
除了把案例融入“第一课堂”,学院还打造了以“读懂中国·理响南湖”“红巷里的思政课”为代表的特色理论宣讲品牌,开发“‘四史’学习”等理论宣讲课程。
五一刚过,胡世文所在的湖北省委讲师团龚先庆名嘴工作室就奔赴监利市周老嘴镇开展“支点建设”专场理论宣讲活动。胡世文和滩河口村妇女主任王丽霞以“理论宣传'二人讲'”的形式,聚焦《发挥地方特色文化优势 激发支点建设精神动能》主题进行讲授,充分结合去年调研周老嘴镇的红色文化等典型案例,让理论宣讲“活”起来。村民们听到与周老嘴密切相关的内容,纷纷点头,脸上露出笑容,听完报告,大家反响热烈,议论纷纷,“讲得通俗易懂”“太有收获了”。
据不完全统计,仅过去两年,全院像胡世文这样用“五亲模式”调研案例的理论宣讲场次就达200余场。
不仅如此,“五亲模式”还形成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去年4月,由周巍牵头的《“大思政课”建设规律与实践理路研究》(专著)入选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成果中不仅有教学案例库,还打造了“读懂中国”“大思政课”研究文库和近30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更开发了4门“读懂中国”系列思政课。
“通过‘五亲模式’,学生看得到老师为此而付出的努力,由于是亲身经历,实践案例更加鲜活,课堂的抬头率、点头率、提笔率、走心率更高。”王梅清对这一变化感受更为深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学生梁犇入校一年后到四川省金堂县淮口镇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负责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期满后又续一年。他在基层亲身实践后表示,在校园“小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只有真正融入基层、融入百姓、融入社会“大课堂”才能真正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和本领。
“下一步,‘五亲模式’将重点围绕答好‘命题作文’,更加聚焦调研主题、倡导团队调研、规范案例格式、明确育人效果,充分利用第三方数字平台,打造原创案例慕课,完善学院自主知识产权案例库,擦亮思政教学改革的特色品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邓杨说。(卓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