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第二十届国际菌草产业发展研讨会在福州开幕。
会议以“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全球菌草产业发展”为主题,旨在总结菌草技术创新和菌草产业发展最新成果,分享菌草技术在促进国际减贫、增加就业、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及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国家菌草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为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开幕式现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宣读了《菌草全球发展合作倡议书》,倡议广大发展中国家将菌草产业纳入绿色发展规划和产业扶贫及改善民生行动计划,通过发展菌草产业实现经济增长、生态保护和社会繁荣;倡议成立国际菌草组织,促进菌草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共享与产业融合。
菌草技术是从“以草代木”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技术。福建农林大学作为菌草技术发明单位,高度重视菌草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组建林学一流培优学科群,深度融合林学、林业工程、生物学、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等多个一级学科,形成了“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高质培育”、“森林资源保护与菌草生态治理”和“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绿色利用”三个学科方向,为菌草技术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经过40年的持续创新,菌草技术已拓展到菌草生态治理、菌草菌物饲料、菌草菌物肥料、菌草生物材料与能源等六大领域,形成综合配套的科学技术体系和产业发展体系,开辟“菌草学”这一新的交叉学科,开创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菌草新型产业。
从1994年开始,菌草技术先后入选“南南合作”项目,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列为我国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卢旺达、莱索托、斐济、中非共和国、津巴布韦等国的项目。今年也是中国福建省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签署建立友好省关系协议和福建省援助东高地省发展菌草及旱稻生产技术项目协议25周年。
截至目前,国内外已举办菌草和旱稻技术国际培训班387期,为117个国家培训学员16213名,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南非、卢旺达、莱索托、中非、巴西、马来西亚、泰国等18个国家建立菌草或技术生产示范基地。全球有18种语言在传播菌草技术。
从2017年5月开始,菌草技术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推进项目向全球推广。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菌草技术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落地生效,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了实质贡献。
本次研讨会由福建农林大学主办,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官员、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卢旺达、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尼泊尔、巴基斯坦等39个国家的代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有关专家学者及政府和企业界代表等共计300余人参会。
会议为期3天,除开幕式和学术经验交流外,还将安排参会代表前往福州市永泰县、南平市延平区和顺昌县现场观摩菌草生态循环产业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