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在第六个国际茶日到来之际,古茶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家创新联盟携手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古茶树资源状况白皮书(2025)》。白皮书基于2022-2024年三版成果,紧密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进一步深化古茶树资源动态监测与科学保护工作。
新版白皮书在数据覆盖上取得了显著突破,首次系统纳入广东、海南等非传统古茶树分布区数据,并对重庆、四川、湖北、浙江等已有省份资源状况进行细致更新。白皮书指出,云南省作为古茶树资源最富集省份,经对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红河等州(市)的实地考察与地方调研发现,这些地区的原始森林中仍存在野生茶树,其确切数量与分布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探明。此外,曲靖市、玉溪市、文山州等地现存的古茶树资源统计数据还存在明显偏差,部分野生古茶树群落还未被纳入调查统计,各州市本地化数据也未完全并入省级数据库。针对这些问题,白皮书建议建立多部门协同核查机制,建立统一数据动态整合机制,确保“云南样本”的完整与权威性,全力构建全国古茶树资源的“全息图谱”,为全球茶树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坚实支撑。
随着调查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国古茶树的资源家底日益清晰,各地古茶保护管理方法日益丰富,资源图谱逐步完善,保护措施持续优化。然而,推动古茶树“大家庭”不断壮大,仍需凝聚全社会的保护合力。在科研领域,各部门需加强合作,充分发掘传播古茶树科学知识和文物价值,同时与“非遗”结合,深入挖掘古树背后的人文故事与历史底蕴。未来,白皮书将定期发布,并建立“年度动态增补”机制,针对云南等地新发现的古茶树群落开展专项补录,持续完善古茶树数据,推动古茶树资源保护工作跃上新台阶,助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古茶树作为国家珍贵的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库,被《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定义为“古树名木”,不仅是西南山地标志性文化特征植物,更是中国茶文化的活态传承载体,生动诠释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在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中具有双重典范价值。其构建的独特生态系统,见证了茶树起源与人类用茶的悠久历史,打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范式,兼具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属性,堪称“活化石”。如今,古茶树保护正从单株保育向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实现战略性跨越。
依据《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中“科学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我国创新性地构建了古茶树全生命周期保护体系。科技层面,《古茶树》国家行业标准(LY/T3242-2022)引入量化指标,明确保护基准;法律层面,贵州和云南率先探索地方立法创新,设立古茶树生态保护区制度,将伴生植被、微生物群落等生态要素纳入保护。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为标志,我国在古树保护领域展现出开创性与引领性,为全球古树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借鉴方向。